系越有长缨,封关只一丸。

独孤及唐代〕《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海岸望青琐,云长天漫漫。十年不一展,知有关山难。
适逢阮始平,立马问长安。取公咏怀诗,示我江海澜。
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眼明遗头风,心悦忘朝餐。
大驾今返正,熊罴扈鸣銮。公游凤凰沼,献可在笔端。
系越有长缨,封关只一丸。冏然翔寥廓,仰望惭羽翰。
嘉会不我与,相思岁云殚。唯当袖佳句,持比青琅玕.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长缨封关一丸

系 ( 系 係 繫 ) xì/jì《國語辭典》

系 [ xì ]

  1. 懸繫。《說文解字·糸部》:「系,懸也。」三國魏·曹植〈輔臣論〉:「群言系于口,而研覈是非。」
  2. 接續、繼承。《文選·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1. 有一定秩序及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織。如:「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賀傳》:「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
  2. 大學中所分的學術科別。如:「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
  3.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系益。
越 yuè《國語辭典》

越 [ yuè ]

  1. 度过、跨过。如:「翻山越岭」、「越墙而走」。《楚辞·屈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2. 经过。《书经·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 不按次序,超出某种范围或常规。如:「越位」、「越俎代庖」。《易经·系辞下》:「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桓自宗支,越跻天禄。」
  4. 坠落。《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5. 宣扬。《国语·晋语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1. 悠扬。《礼记·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
  1. 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浙、闽、粤一带。也称为「百越」、「百粤」。
  2. 国名。春秋时诸侯国,姒姓。建都于会稽。曾占有今江苏、浙江及山东的一部分,后灭于楚。
  3. 浙江省的别名。
  4. 姓。如春秋时齐有越百父。
  1. 更加。如:「越大越不懂事。」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教人叹嗟。」
  1. 句首发语词,无义。《书经·微子》:「殷遂丧,越至于今。」《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长缨(長纓)cháng yīng
(1).古时系帽的长丝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邹君 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二:“临 河 濯长缨,念子悵悠悠。”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长缨鄙好,且变 邹 俗。”
(2).指华衣美服者或达官显贵。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3).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一:“赤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4).指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 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覊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 靖 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宋 陆游 《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漢語大詞典》
封关(封關)fēng guān
(1).封锁关口。 清 林则徐 《覆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且封关云者,为断鸦片也。若鸦片果因封关而断,亦何惮而不为。”
(2).旧时海关、银行等因假期或业务等关系停止办公或营业。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明天银行要封关了,一个钱也提不出来。”
(3).谓把话说死,不再改变。引申为到此为止;到顶。 茅盾 《故乡杂记·第三半个月的印象》:“再多些也只当得两块钱--两块钱封关。”  ——《漢語大詞典》
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1.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2. 尽。如:「只管去做」。
  1.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1.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1.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1.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一丸
魏晋 杜挚 赠毌丘俭诗 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
唐 李益 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
唐 司空曙 酬卫长林岁日见呈 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
唐 白居易 和荅诗十首 其四 和大觜乌 数粒未入口,一丸已中胸。
唐 刘禹锡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唐 李贺 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唐 胡曾 咏史诗 陇西 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
宋 胡宿 函谷关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
宋 苏轼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金 王中立 杂诗四首 其四 我有一丸天上药,用时还解济苍生。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