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二十
南北朝 刘孝威 骢马驱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唐 卢纶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唐 韩愈 短灯檠歌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唐 白居易 杂曲歌辞 悲哉行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唐 徐铉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骈字类编》
唐 卢纶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唐 韩愈 短灯檠歌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唐 白居易 杂曲歌辞 悲哉行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唐 徐铉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骈字类编》
青宫 qīng gōng
(1).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 隋 于仲文 《侍宴东宫应令》诗:“青宫列紺幰,紫陌结朱轮。” 唐 白居易 《寄杨六》诗:“青宫官冷静,赤县事繁剧。” 宋 杨万里 《冬至后贺皇太子及平阳郡王》诗:“青宫朱邸环天极,五色祥云覆帝城。”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朕 法兰西 废王 路易十六 是也,少养青宫,长承大宝。”
(2).借指太子。 唐 白居易 《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诗:“病身初謁青宫日,衰貌新垂白髮年。”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玉册之命未布,而青宫之席尚虚。” 清 黄景仁 《昭明太子祠》诗:“我思青宫贤,皎皎玉雪姿。”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太子。 唐 白居易 《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诗:“病身初謁青宫日,衰貌新垂白髮年。”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玉册之命未布,而青宫之席尚虚。” 清 黄景仁 《昭明太子祠》诗:“我思青宫贤,皎皎玉雪姿。” ——《漢語大詞典》
吏 lì《國語辭典》
吏 [ lì ]
名- 在政府机关中处理公务的人员。如:「官吏」、「酷吏」、「贪官污吏」。《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 姓。如汉代有吏宗。
成名 chéng míng
(1).树立名声;得名于世。《易·繫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论语·子罕》:“ 达巷 党人曰:‘大哉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朱熹 集注引 尹焞 曰:“ 达巷 党人见 孔子 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於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红楼梦》第九回:“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显身成名的,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 巴金 《家》十四:“只要你们读书成名,我就放心了。”
(2).盛名;美名。《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 王先谦 集解引 俞樾 曰:“成与盛通……成名犹盛名也。”《孔子家语·大婚》:“ 孔子 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
(3).既定的名称。《荀子·正名》:“后王之成名,刑名从 商 ,爵名从 周 ,文名从《礼》。”
(4).古代指孩子出生后三个月父亲为之命名。《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成名,谓子生三月,父名之。”
(5).称科举中式。 唐 张籍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好笑那 莫稽 ,只想着今日富贵,却忘了贫贱的时节,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 清 纳兰性德 《沉进士尔燝归吴诗以送之》:“成名方得意,几日问归舟。” ——《漢語大詞典》
(2).盛名;美名。《荀子·非十二子》:“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 王先谦 集解引 俞樾 曰:“成与盛通……成名犹盛名也。”《孔子家语·大婚》:“ 孔子 对曰:‘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
(3).既定的名称。《荀子·正名》:“后王之成名,刑名从 商 ,爵名从 周 ,文名从《礼》。”
(4).古代指孩子出生后三个月父亲为之命名。《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成名,谓子生三月,父名之。”
(5).称科举中式。 唐 张籍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好笑那 莫稽 ,只想着今日富贵,却忘了贫贱的时节,把老婆资助成名一段功劳,化为春水。” 清 纳兰性德 《沉进士尔燝归吴诗以送之》:“成名方得意,几日问归舟。”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稀 xī《國語辭典》
稀 [ xī ]
形- 疏、不密。如:「地廣人稀」。《文選·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 少、不多。如:「稀罕」、「稀有動物」。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不濃、不稠。如:「稀薄」、「稀飯」、「和稀泥」。宋·蘇軾〈次韻田國博部夫南京見寄二絕〉之二:「火冷餳稀杏粥稠,青裙縞袂餉田頭。」
- 隱約、不清楚。唐·韓愈〈山石〉詩:「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 很、甚。如:「稀爛」、「稀鬆平常」。《老殘遊記·第八回》:「我這隻腳還是稀軟稀軟,立不起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三回》:「那稀髒的,人家外國人的輪船肯裝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