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说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衡阳。

司空曙唐代〕《题暕上人院

闭门不出自焚香,拥褐看山岁月长。雨后绿苔生石井,
秋来黄叶遍绳床。身闲何处无真性,年老曾言隐故乡。
更说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衡阳。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本师同学几时携手衡阳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本师(本師)běn shī
      (1).犹祖师。《史记·乐毅列传论》:“ 乐臣公 学 黄帝 、 老子 ,其本师号曰 河上丈人 ,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 教 安期生 , 安期生 教 毛翕公 , 毛翕公 教 乐瑕公 , 乐瑕公 教 乐臣公 。”
      (2).所从受业的老师。《后汉书·桓荣传》:“ 世祖 从容问 汤 本师为谁, 汤 对曰:‘事 沛国 桓荣 。’” 宋 黄庭坚 《忆帝京·赠弹琵琶奴》词:“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水浒传》第五三回:“ 公孙胜 道:‘师父似这般的黄巾力士,有一千餘员,都是本师真人的伴当。’” 清 恽敬 《与李汀州》:“自 隋 唐 学禪者以山名、寺名称其本师, 南北宋 道学诸儒踵行之,各举本师所居之地为先生之称,后渐行之於非受业者。”
      (3).佛教徒对释迦如来的尊称,意为根本的教师。 唐 白居易 《画西方帧记》:“我本师释迦如来言,从是西方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亦为僧徒对传戒师父的敬称。 五代 齐己 《勉道林谦光鸿蕴二侄》诗:“旧林诸姪在,还住本师房。”《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我这本师,却是 墦臺寺 里监院。” 清 赵翼 《游高旻寺赠清凉上人》诗:“緇流三百辈,齐守本师风。”  ——《漢語大詞典》
      同学(同學)tóng xué
      (1).同师受业。《庄子·知北游》:“ 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 高祖 同学。”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审勘得 白云娥 与 任宜男 者,居本比邻,幼而同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学,盖谓同学于 鳩摩罗什 也。”
      (2).同师受业的人。《汉书·萧望之传》:“復事同学博士 白奇 ,又从 夏侯胜 问《论语》《礼服》。” 唐 司空曙 《题暕上人院》诗:“更説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 衡阳 ?” 清 孙枝蔚 《寄乡中旧游》诗:“混跡鱼盐别草莱,寄言同学莫相哀。”
      (3). 清 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 明 崇禎 初,至本朝 顺治 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 黄太冲 始之。 太冲 《题张鲁山后贫交行》云:‘……社盟谁变称同学,惭愧 弇州 记《不觚》。’自注云:‘同学之称,余与 沈眉生 、 陆文虎 始也。’”
      (4).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
      (5).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刘心武 《班主任》:“ 尹老师 忽然想起,赶紧告诉 张老师 :‘我刚从他们楼里出来,听我那班里一个同学说, 谢惠敏 跟 石红 吵了一架。’”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几时(幾時)jǐ shí
      (1).多少时候。 汉武帝 《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水浒传》第四四回:“ 杨林 问道:‘二位兄弟在此聚义几时了?’”
      (2).指不长的一段时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小童对 赵县君 ﹞説:‘他这几时只在下处,再不到外边去。’” 清 李渔 《凰求凤·酸报》:“这等説起来,又有几时躭搁了。”
      (3).什么时候。 唐 杜甫 《天末怀李白》诗:“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 苏轼 《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西游记》第八回:“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  ——《漢語大詞典》
      携手(攜手)xié shǒu
      亦作“携手”。
      (1).手拉着手。《诗·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宋 黄庭坚 《新喻道中》诗:“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升梯扶臂而下,携手偕行。”《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看那扇叶上,係画两个美人,携手梧桐树下。”
      (2).形容齐心。《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 注:“齐一貌也。”
      (3).指共同奋斗,联合。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巴金 《死去的太阳》十一:“就 南京 底情形来说,那次轰动全城的所谓工人与学生携手的大事,算是达到了运动底最高点。”
      (4).指聚首,聚会。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二:“ 蜀 山与 楚 水,携手在何时?” 梁启超 《雷庵行》:“十载以后,吾与先生、 雷庵 携手,应忆今年花开时,满城云锦照春酒。”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衡阳
      在衡山之南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