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楚竹 chǔ zhú
(1).指湘妃竹。也称斑竹。 唐 宋之问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诗:“ 楚 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宋 张孝祥 《浣溪沙·洧刘恭父别酒》词:“粉泪但能添 楚 竹,罗巾谁解繫 吴 舡,捧盃犹愿小留连。” 清 谭嗣同 《画兰》诗:“雁声吹梦下江皋, 楚 竹 湘 舲起暮涛。”
(2).借指 楚 竹制的管乐器。亦借指用其吹奏之曲。 唐 孟郊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握中有新声, 楚 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宋 晏殊 《殢人娇》词:“ 楚 竹惊鸞, 秦 筝起雁。” ——《漢語大詞典》
(2).借指 楚 竹制的管乐器。亦借指用其吹奏之曲。 唐 孟郊 《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握中有新声, 楚 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宋 晏殊 《殢人娇》词:“ 楚 竹惊鸞, 秦 筝起雁。” ——《漢語大詞典》
青阳(青陽)qīng yáng
(1).指春天。《尸子·仁意》:“春为青阳,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三:“青阳蔼废墟,春气感鸣禽。” 郭沫若 《叹逝》诗:“可是恨冬日要别离?可是恨青阳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臺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瑒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脣而耀双辅。”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贺 《赠陈商》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於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十》:“《青阳》奏,发《朱明》。”
(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张孝祥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 ——《漢語大詞典》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臺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瑒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脣而耀双辅。”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贺 《赠陈商》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於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十》:“《青阳》奏,发《朱明》。”
(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张孝祥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 ——《漢語大詞典》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名-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吴江 wú jiāng
(1). 吴淞江 的别称。《国语·越语上》“三江环之” 三国 吴 韦昭 注:“三江: 吴江 、 钱唐江 、 浦阳江 。” 宋 毛滂 《过吴淞江》诗:“参军身外祇图书,独与 吴江 分不疎。” 清 黄燮清 《吴江妪》诗:“征帆自北来,晚泊 吴江 湄。”
(2).县名。属 江苏省 。 柳亚子 《迭韵寄呈毛主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 吴江 。” ——《漢語大詞典》
(2).县名。属 江苏省 。 柳亚子 《迭韵寄呈毛主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 吴江 。” ——《漢語大詞典》
赤马(赤馬)chì mǎ
(1).红色的马。《晋书·刘曜载记》:“ 曜 将战,饮酒数斗,尝乘赤马,无故跼顿,乃乘小马。”《北史·王晧传》:“尝从 文宣 北征,乘赤马,旦蒙霜气,遂不復识。”
(2).一种轻快的船。《释名·释船》:“轻疾者曰赤马舟,其体正赤,疾如马也。” 晋 崔豹 《古今注·杂注》:“ 孙权 时名舸为赤马,言如马之走陆也。”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青阳路, 吴 江赤马船。”
(3).“赤马劫”的简称。 元 袁桷 《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红羊赤马悲沧海,白虎苍龙儼大庭。”参见“ 赤马劫 ”。 ——《漢語大詞典》
(2).一种轻快的船。《释名·释船》:“轻疾者曰赤马舟,其体正赤,疾如马也。” 晋 崔豹 《古今注·杂注》:“ 孙权 时名舸为赤马,言如马之走陆也。”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青阳路, 吴 江赤马船。”
(3).“赤马劫”的简称。 元 袁桷 《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红羊赤马悲沧海,白虎苍龙儼大庭。”参见“ 赤马劫 ”。 ——《漢語大詞典》
船 chuán《國語辭典》
船 [ chuán ]
名- 航行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如:「汽船」、「轮船」、「帆船」、「铁壳船」。
- 形状或作用类似船的物体。如:「太空船」。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