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时俗(時俗)shí sú
(1).世俗,流俗。《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四:“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如 尼佉 、 伊勃生 诸人,皆据其所信,力抗时俗,示主观倾向之极致。”
(2).犹世上,世间。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惟方士访至 蓬莱 ,得妃密语,归报上皇一节,此盖时俗讹传,本非实事。” ——《漢語大詞典》
(2).犹世上,世间。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惟方士访至 蓬莱 ,得妃密语,归报上皇一节,此盖时俗讹传,本非实事。” ——《漢語大詞典》
是非 shì fēi
(1).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晋 陶潜 《拟挽歌辞》之一:“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觉?” 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2).指辨别是非。《孟子·公孙丑上》:“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褒贬;评论。《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我避不的人耻笑,人是非。”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4).指是非的标准。 唐 刘禹锡 《天论中》:“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臣以为 泄皋 大夫太没有是非了。”
(5).纠纷;口舌。《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 老舍 《四世同堂》六五:“好家伙,再招出一场是非来,我非死在狱里不可!”
(6).指错事。《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我为下甚么是非,作下甚么歹来,如何平空打发我出去。” ——《漢語大詞典》
(2).指辨别是非。《孟子·公孙丑上》:“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褒贬;评论。《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我避不的人耻笑,人是非。”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4).指是非的标准。 唐 刘禹锡 《天论中》:“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臣以为 泄皋 大夫太没有是非了。”
(5).纠纷;口舌。《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 老舍 《四世同堂》六五:“好家伙,再招出一场是非来,我非死在狱里不可!”
(6).指错事。《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我为下甚么是非,作下甚么歹来,如何平空打发我出去。” ——《漢語大詞典》
何足 hé zú
犹言哪里值得。《史记·秦本纪》:“﹝ 百里傒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六:“ 颖 心愴然,即寤,语诸左右,曰:‘梦为虚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贽 《复夏道甫》:“再勤学数年便当大捷矣,区区一秀才,何足以为轻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七八次何足为奇,何况 中国 其实也并没有译过七八次的作品。” ——《漢語大詞典》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名-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 量詞:➊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得似 de sì
怎似;何如。 五代 齐己 《寄湘幕王重书记》诗:“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自笑堂堂 汉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旧只流东?” 明 刘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诗:“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漢語大詞典》
老翁 lǎo wēng
(1).年老的男子。含尊重意。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唐 李颀 《野老曝背》诗:“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清 赵翼 《春游》诗:“著个老翁堪入画,陌头扶杖髩萧骚。”《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只见庵内走出一个老翁来,定睛看时,不是别人,就是 潘保正 。”
(2).对有权势者的称呼。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余自丙辰再入朝,则三品以上庶僚,多称之曰老翁,又有无故而称老师者。”
(3).老父。《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况且老翁把你留京,深望你这番乡试一举成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你老翁在家时,我就受他的惠不少,今天又叨扰你了。”
(4).指老天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絶于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漢語大詞典》
(2).对有权势者的称呼。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至 分宜 当国,而諛者称老翁,其厚之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称座主俱曰老师。余自丙辰再入朝,则三品以上庶僚,多称之曰老翁,又有无故而称老师者。”
(3).老父。《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况且老翁把你留京,深望你这番乡试一举成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你老翁在家时,我就受他的惠不少,今天又叨扰你了。”
(4).指老天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的却命絶于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漢語大詞典》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代-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 參見「吾吾 」條。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動-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到、登上。如:「即位」。
-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動-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動-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