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空寂舍,濛濛莲桂香。

畅当唐代〕《宿报恩寺精舍

钟梵送沈景,星多露渐光。风中兰靡靡,月下树苍苍。
夜殿若山横,深松如涧凉。羸然虎溪子,迟我一虚床。
杳杳空寂舍,濛濛莲桂香。拥褐依西壁,纱灯霭中央。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杳杳空寂濛濛桂香

杳杳 yǎo yǎo
(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 尧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兴祖 补注:“杳杳,远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
(3).犹渺茫。 唐 许浑 《韶州驿楼宴罢》诗:“簷外千帆背夕阳,归心杳杳鬢苍苍。”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美人何杳杳,良夜独漫漫。”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我现在正在整理《小约翰》的译稿,至快须下月初头才完,倘一间断,就难免因此放下,再开手就杳杳无期了。”
(4).犹隐约,依稀。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 宋 苏轼 《伏波将军庙碑》:“自 徐闻 渡海适 朱崖 ,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声杳杳人何处,日色衔山我也行。”  ——《漢語大詞典》
空寂 kōng jì
(1).空虚寂寞。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苟史官不絶,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余观 子耕 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清 姚鼐 《归舟》诗:“老翁万事投空寂,只写清诗处处留。”
(2).空洞枯寂。 宋 叶适 《存斋铭》:“性因物迷,心与事往;必谨司之,勿抑勿放;勿趣有为,勿堕空寂;是故无存,执妄为得。”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騖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
(3).幽静冷落。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殡宫饼》:“中夜空寂,不妨过我。” 老舍 《骆驼祥子》九:“就是脚下这座大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 秦兆阳 《老羊工》:“在这空寂得怕人的大山里边,有时候,他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来跟他说说话儿啊!”
(4).佛教语。谓事物了无自性,本无生灭。《楞严经》卷五:“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 恒河 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唐 刘长卿 《题虎丘寺》诗:“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二:“顾来日之渐短,悼往事之可悔,於是览佛氏空寂之音,而有当於心,遂委身而从事焉。”
(5).指佛法,佛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 王韶 在 熙河 多杀伐,晚年乃出知 洪州 ,颇多悔恨,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长厌繁华,每欲投身於空寂。”  ——《漢語大詞典》
舍 ( 捨 ) shě/shè《國語辭典》

舍 [ shè ]

  1. 房屋、住宅。如:「宿舍」、「田舍」、「房舍」、「茅舍」。
  2. 謙稱自己的住所。如:「寒舍」、「敝舍」。
  3.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4. 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多見於元人小說、戲曲中。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近日有個客人,姓甚喚做甚舍。」
  5. 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6. 一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1. 住宿、居住。《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2. 止息、停止。《左傳·哀公十五年》:「舍於孔氏之外圃。」
  3. 安置。《戰國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
  1. 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如:「舍弟」、「舍妹」、「舍親」。

舍 [ shě ]

  1. 放棄、放下。《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捨」。
  2. 除去、除開。《孟子·公孫丑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 止息、停止。《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濛濛
1.迷茫貌。《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 汉 郑玄 笺:“归又道遇雨,濛濛然。” 汉 严忌 《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师老 《鸳鸯》诗:“江岛濛濛烟靄微,緑芜深处刷毛衣。” 明 陈恭尹 《登祝融峰》诗:“濛濛在太古,乾坤犹未判。” 冰心 《最后的安息》:“对面山峰上,云气濛濛,草色越发的青绿了。”
2.纷杂貌。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羽盖繇起,被以红沫,濛濛若雨委雪。” 唐 贾岛 《送神邈法师》诗:“柳絮落濛濛, 西州 道路中。” 宋 晏殊 《踏莎行》词之五:“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清 陈维嵩 《点绛唇·和成容若韵》词:“西风恶,数声城角,冷雁濛濛落。”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黄鹂低鸣,飞絮濛濛。”
3.浓盛貌。 唐 张籍 《惜花》诗:“濛濛庭树花,坠地无颜色。”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愁云靄靄,杀气濛濛。”  ——《漢語大詞典》
莲 ( 蓮 ) lián
莲 [ lián ]
     ◎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大,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称“莲子”,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茎肥大而长,有节,称“”。种子和地下茎均可食(亦称“”、“芙蓉”、“芙蕖”、“菡萏”):~藕。~房(❶莲蓬;❷指僧人的居室)。~座(❶莲花的底部;❷佛像的座位,由佛座多为莲花形而得名)。
桂香
元 岑安卿 谢李仲容见赠 桂香滴露梦不成,看彻霓裳羽衣舞。
唐 武元衡 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 桂香随窈窕,珠缀隔玲珑。
唐 李贺 大堤曲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