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路忽摧车,沈钩未得鱼。

李端唐代〕《哭张南史因寄南史侄叔宗

争路忽摧车,沈钩未得鱼。结交唯我少,丧旧自君初。
谏草文难似,围棋智不如。仲宣新有赋,叔夜近无书。
地闭滕公宅,山荒谢客庐。歼良从此恨,福善竟成虚。
酿酒多同醉,烹鸡或取馀。阮咸虽永别,岂共仲容疏。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争路沈钩得鱼

争路 zhēng lù
(1).赶路。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一:“归鞍畏日晚,争路上河桥。”
(2).犹争途。《南史·刘瑀传》:“一蹙自造青云,何至与駑马争路?” 宋 陆游 《与儿辈泛舟西湖》诗:“杨花正与人争路,鳩语还催雨点衣。”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摧 cuī《國語辭典》

摧 [ cuī ]

  1. 折断。如:「摧折」、「摧枯拉朽」。《说文解字·手部》:「摧,折也。」《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2. 毁坏、崩塌。如:「摧毁」、「无坚不摧」。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虽是这战伐,负著个天摧地塌。」
  3. 挫折、压抑。《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4. 伤害。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心。」唐·李白〈长相思〉诗:「长相思,摧心肝。」
车 ( 車 ) chē/jū
车 [ chē ]
  1.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火~。~驾(帝王的马车)。~裂(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俗称“五马分尸”)。前~之鉴。
  2. 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纺~。水~。
  3. 用水车打水:~水。
  4. 指旋床或其他机器:~床。
  5. 用旋床加工工件:~零件。
  6. 方言,转动身体:~身。~过头来。
  7. 姓。
车 [ jū ]
  1. 象棋棋子之一。
沈钩(沈鈎)shěn gōu
投鱼钩于水。亦谓钓鱼。《列子·汤问》:“当臣之临河投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汉 张衡 《应问》:“ 蒲且 以飞矰逞巧, 詹何 以沉钩致精。”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得鱼(得鱼)
庄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苏轼后赤壁赋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