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来自远,激砌流偏驶。

钱起唐代〕《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砌下泉

穿云来自远,激砌流偏驶。能资庭户幽,更引海禽至。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穿云来自

穿云(穿云)
苏轼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 曳杖不知岩谷深,穿云但觉衣裘重。
朱子铁笛亭诗序山前旧有夺秀亭故侍郎胡公明仲尝与山之隐者刘君兼道游陟而赋诗焉刘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胡公诗有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之句亭今废久一日与客及道士数人寻其故址适有笛声发于林外悲壮回郁岩石皆震追感旧事因复作亭以识其处仍改今名  ——《分类字锦》
来自 lái zì
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例如:主要收入来自开采煤矿。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激 jī《國語辭典》

激 [ jī ]

  1. 水势受阻而喷溅。如:「激起浪花」、「波涛相激」。
  2. 使有所感发或变化。如:「刺激」、「激励」、「劝将不如激将」、「激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3. 身体突然受到雨或冷水的刺激。《红楼梦·第三○回》:「他这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
  1. 言行率直、急切。如:「激切」、「偏激」。
  1. 强烈、急剧的。如:「激增」、「激涨」、「激战」。唐·李朝威〈柳毅传〉:「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1. 姓。如汉代有激章。
砌 qì/qiè《國語辭典》

砌 [ qì ]

  1. 台阶。唐·白居易〈新乐府·杏为梁〉:「碧砌红轩色未干,去年身殁今移主。」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 堆叠。如:「砌墙」、「堆砌」。明·李雯〈鹊踏枝·惨碧愁黄无气力〉词:「惨碧愁黄无气力,做尽秋声,砌满阑干侧。」清·姚鼐〈登泰山记〉:「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2. 连缀、拼凑。《水浒传·第六七回》:「披一付熊皮砌就嵌缝沿边乌油铠甲。」

砌 [ qiè ]

  1. 旧时戏曲中滑稽笑谑的动作称为「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酬酢词源诨砌,听谈论四座皆惊。」
  1. 嘲笑、讽刺。《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我说个笑话儿,怎么就是砌你?」
  2. 扮演。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一五出》:「俺怕不占场儿砌一个『锦西湖上马娇』。」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偏 piān《國語辭典》

偏 [ piān ]

  1. 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见」、「不偏不倚」。《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2. 不周全的、片面的。《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3. 不是中心地带、荒僻的。如:「偏远」、「偏僻」。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深、多。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1. 倾于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闻天不颇复,地不偏 载。」
  2.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3.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与意愿相反的。如:「屋漏偏遭连夜雨。」唐·无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4.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诗:「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1. 表示「吃过饭」的客套话。《红楼梦·第一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1. 姓。如汉代有偏吕。
驶 ( 駛 ) shǐ
驶 [ shǐ ]
  1. 马快跑,泛指迅速:急~。流~。
  2. 使行动,开动(多指有发动机的):驾~。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