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野人箕踞惯,过君始得一长吟。

李端唐代〕《题元注林园

谢家门馆似山林,碧石青苔满树阴。乳鹊眄巢花巷静,
鸣鸠鼓翼竹园深。桔槔转水兼通药,方丈留僧共听琴。
独有野人箕踞惯,过君始得一长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独有野人箕踞过君一长

独有(獨有)dú yǒu
(1).独自具有;独自据有。《管子·形势》:“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支伟成 通解:“夜行,谓阴行其德,则人不与之争,故独有之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独行。《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成玄英 疏:“人欲出众,而己独游,众无此能,故名独有。”  ——《漢語大詞典》
野人 yě rén
(1).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 蒯聵 献 盂 于 齐 ,过 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仪礼·丧服》:“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禰矣。” 贾公彦 疏引《论语》 郑玄 注:“野人粗略,与都邑之士相对。亦谓国外为野人。”
(2).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百喻经·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鬱茂。”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牛次原》:“几树垂杨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
(3).庶人;平民。《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刘宝楠 正义:“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禄之称也。” 唐 白居易 《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君子修德,以教野人。”
(4).士人自谦之称。 唐 杜甫 《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 仇兆鳌 注:“野人,公自谓也。”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夫高屋大厦,百鬼所闞;妖服贾祸,先哲时鉴:是岂野人之所愿欲哉!”
(5).借指隐逸者。 唐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野人爱静仍耽寝,自向黄昏肯去无?” 宋 王禹偁 《题张处士溪居》诗:“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絶尘嚣。”
(6).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荀子·大略》:“ 管仲 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杨倞 注:“类郊野之人,未浸渍於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説话,虽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洪深 《五奎桥》:“ 周乡绅 :放屁!这是什么野人,敢说这种野话!”
(7).旧指未开化的民族。《吕氏春秋·恃君》:“ 氐羌 呼唐离水 之西, 僰人 、 野人 篇笮 之川, 舟人 、 送龙 突人 之乡,多无君。” 高诱 注:“西方之戎无君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 茶山 、 麻里 )界外,赤髮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兇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序例》:“野人所知亦简,故 苗 、 黎 、 番 、 回 虽悍,人能制之。”
(8).指传说的猩猩之类。《尔雅翼·释兽二》“猩猩”:“ 荀卿 曰:‘今天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参见“ 野婆 ”。  ——《漢語大詞典》
箕踞 jī jù
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的姿态。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庄子·至乐》:“ 庄子 妻死, 惠子 弔之, 庄子 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成玄英 疏:“箕踞者,垂两脚如簸箕形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高祖 箕踞駡。” 司马贞 索隐引 崔浩 曰:“屈膝坐,其形如箕。”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一老嫗自外至,手持钱篋,据胡床箕踞而坐,傍若无人。” 清 曹寅 《夜坐限萤字》:“吾人常不袜,箕踞已忘形。” 王统照 《沉船》:“那好说笑的 顾宝 ,却在草棚下面箕踞坐着吸那‘大富国’的纸烟。”  ——《漢語大詞典》
惯 ( 慣 ) guàn
惯 [ guàn ]
  1. 习以为常的,积久成性的:习~。~常。~于。~例。~匪。~犯。~性。司空见~。
  2. 纵容,放任:~纵。宠~。娇~。
过君(過君)guò jūn
有过失之君。《管子·侈靡》:“中国之人,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岂不几於危社主哉?”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一长(一長)yī cháng
一种长处。 汉 王充 《论衡·自纪》:“食千钟之禄,无一长之德,乃可戏也。” 宋 张实 《流红记》:“恨无一长,不能图报,早暮愧惧,莫知所为。”《荡寇志》第一一二回:“但此人或有一长可取,亦未可知。”
(1).一个首领。《逸周书·武顺》:“三伯一长曰佐,三佐一长曰右,三右一长曰正,三正一长曰卿,三卿一长曰辟。”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唐 孔颖达 疏:“龙是鱼鮪之长,凤是飞鸟之长,麟是走兽之长,龟是甲虫之长,饮食所须唯此四物,四物之内各举一长。”
(2).一旦滋长。《陆象山语录》卷下:“此风一长,岂不可惧?”  ——《漢語大詞典》
吟 yín《國語辭典》

吟 [ yín ]

  1. 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一·吟》:「痛为呻吟。」
  2. 叹息。《战国策·楚策一》:「雀立不转,昼吟宵哭。」
  3. 咏、诵。如:「吟咏」。《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4. 啼叫、鸣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肃而长吟。」《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5. 口吃、话说不清楚。《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通「唫」。
  1. 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头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