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何日到沧洲,笑向东阳沈隐侯。

钱起唐代〕《赠张南史

紫泥何日到沧洲,笑向东阳沈隐侯。黛色晴峰云外出,
縠文江水县前流。使臣自欲论公道,才子非关厌薄游。
溪畔秋兰虽可佩,知君不得少停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紫泥何日沧洲东阳沈隐

紫泥 zǐ ní
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贤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纽……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封紫泥於璽禁,传墨令於银书。”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诏书。 南朝 梁 沈约 《为始兴王让仪同表》:“徒尘翠渥,方降紫泥,以兹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蝉蜕,掉头不肯随东封。”  ——《漢語大詞典》
何日 hé rì
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漢語大詞典》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沧洲(滄洲)cāng zhōu
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许由 。”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既欢怀禄情,復协沧洲趣。” 唐 杜甫 《曲江对酒》诗:“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涵空一白十万顷,浄洗素练悬沧洲。”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东阳(東陽)dōng yáng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漢語大詞典》
沈隐(沈隱)shěn yǐn
亦作“沉隐”。
(1).隐晦不明显。 汉 王充 《论衡·书虚》:“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沉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 管桦 《镜子》:“老朋友有一把大胡子的脸上现出沉隐的抱歉的笑容。”
(2).深沉。《梁书·王茂传》:“性沉隐,不妄交游。”《北齐书·崔劼传》:“ 廓之 沉隐有识量,以学业见称。” 王闿运 《邹汉勋传》:“ 忠源 好学不如 汉勛 ,沉隐不如 汉勛 。”
(3).幽深。 清 周亮工 《王珂眉自襄垣过访以萧尺木墨妙见贻即步见赠韵并寄尺木》:“ 鲁明江 上多沉隐,能写云山寄远思。”  ——《漢語大詞典》
侯 hóu/hòu《國語辭典》

侯 [ hóu ]

  1. 中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其余大国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士大夫间彼此的尊称。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4.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宋·朱熹·注:「侯,张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而设正。」
  5.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侯嬴。
  1. 美好。《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笺引韩诗云:「侯,美也。」
  1. 何。表示疑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之事也。」
  1. 发语词。相当于「惟」、「维」、「伊」。《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书·卷一○○·叙传上》:「侯屮木之区别兮,苟能实而必荣。」唐·颜师古·注:「侯,发语辞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