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逋客会,忽在侍臣家。

李端唐代〕《早春夜集耿拾遗宅

如何逋客会,忽在侍臣家。新草犹停雪,寒梅未放花。
衔杯鸡欲唱,逗月雁应斜。年齿俱憔悴,谁堪故国赊。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如何逋客侍臣

如何 rú hé
(1).怎样。《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 宋 苏轼 《赠包安静先生》诗之二:“ 建 茶三十斤,不审味如何。” 明 唐顺之 《游塘侯巡公》诗:“ 禰生 狂态復如何?一刺怀中半灭磨。” 刘大白 《割麦插禾》诗:“插禾虽多,割禾如何?”
(2).奈何。怎么办。《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汉书·霍光传》:“ 光 曰:‘ 昌邑王 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唐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诗:“ 上阳 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3).奈何。对付,处置。《易·小过》:“‘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高亨 注:“不可如何,无可奈何。” 郭沫若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母亲要这样教我们,当然不是我们主观上所能如何的事。”
(4).奈何。亦指对付、处置的办法。《汉书·曹参传》:“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 参 游后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阮惠 自为 泰德王 , 郑栋 自为 郑靖王 ,两竝抗, 黎王 无如何也。”
(5).怎么;为什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唐 韩愈 《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宋 欧阳修 《荷叶》诗:“如何江上思,偏动 越 人悲?”
(6).表反诘。犹言那又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 晋 之乱而后作焉。寧将事之,非鼠如何?”《公羊传·宣公六年》:“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復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
(7).传说中的树名。《神异经·南方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华,九百岁作实……金刀剖之则酸,籚刀剖之则辛。”《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 晋 顾恺之 《启蒙记》:“如何随刀而改味。”  ——《漢語大詞典》
逋客 bū kè
(1).逃离的人。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请迴俗士驾,为君谢逋客。”
(2).避世之人;隐士。 唐 司空图 《光启丁未别山》诗:“此去不缘名利去,若逢逋客莫相嘲。” 明 唐寅 《题画》诗:“只容逋客骑驴到,不许朝官引骑来。” 清 金农 《重游王屋抵暮出山》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3).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 唐 白居易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 謫仙 悲。” 前蜀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人民日报》1952.5.3:“他毅然去了,拍卖什物,在寂寞的海岛做了十九年的逋客。”  ——《漢語大詞典》
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游泳。~英语。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会 [ kuài ]
  1.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2. 姓。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侍臣 shì chén
侍奉帝王的廷臣。《仪礼·燕礼》:“凡公所酬既拜,请旅侍臣。” 唐 李商隐 《汉宫词》:“侍臣最有 相如 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朝夕出入左右,侍臣之任也。” 明 何景明 《刘德徵上陵还有赠》诗:“先帝侍臣零落尽, 泰园 宫草日霏霏。”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