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隅逢故识,兹夕愿披襟。

钱起唐代〕《春夜宴任六昆季宅

际晚绿烟起,入门芳树深。不才叨下客,喜宴齿诸簪。
夜月仍携妓,清风更在林。彩毫挥露色,银烛动花阴。
自接通家好,应知待士心。向隅逢故识,兹夕愿披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向隅故识披襟

向隅 xiàng yú
(1).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汉 刘向 《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遂以比喻孤独失意或不得机遇而失望。 南朝 梁 徐悱 《赠内》诗:“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万物咸遂,各得其宜;臣独向隅,有以长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 叶圣陶 《北上日记·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三日》:“买票时拥挤不堪,向隅者恐不免。”
(2).犹负隅。谓据险以抗。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并序》:“其子 智盛 ,袭爵继位,婴城向隅,忘我大义,事不获已,举而伐之。”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汝独向隅自持,坚壁不可……以至隻轮匹马,兵尽矢穷,流涕谢於君亲,束手归於俘虏。”  ——《漢語大詞典》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1.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2.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3.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1.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1. 参见「[[逢逢]]」条。
  1. 姓。如夏朝有逢蒙。
故识(故識)gù shí
(1).旧时的相识。 唐 钱起 《春夜宴任六昆季宅》诗:“向偶逢故识,兹夕愿披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 孟阳 自以王官教授,与帝有潜龙之旧,而 李受 、 王猎 ,皆非帝故识。”
(2).曾经见过。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有一位太学生在试卷上大书:‘ 汉文帝 三字仿佛故识,但不知系 汉高祖 几代贤孙。’”  ——《漢語大詞典》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1.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2.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3. 年:今~。来~。
  4. 同“滋”,增益;多。
  5. 古代称草席。
兹 [ cí ]
  1. 〔龟(qiū)~〕见“龟”。
夕 xī《國語辭典》

夕 [ xì ]

  1. 傍晚、日落时分。如:「朝不保夕」。《周礼·天官·宫正》:「为之版以待,夕击柝而比之。」
  2. 泛指夜晚。如:「终夕不寐」、「一夕长谈」。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出》:「此夕欢娱,风清月朗,笑他梦雨暗高唐。」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披襟 pī jīn
(1).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宋 张景星 《秋日白鹭亭》诗:“开樽屏丝竹,披襟向萧籟。” 清 杜岕 《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诗:“一曲《涂山操》,披襟此日过。”
(2).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大框小洞,带片披襟,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
(3).亦作“ 披衿 ”。犹披心。谓推诚相与。《晋书·周顗传》:“ 伯仁 总角於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貽王法。”《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临海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诗:“入幕知 孙楚 ,披襟得 郑侨 。” 清 陈盟 《与亲友话旧》诗:“所愿故乡归有路,披襟重话再生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