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佐郡 zuǒ jùn
协理州郡政务。指任州郡的司马、通判等职。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佐郡 浙江 西,病闲絶趋驰。”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谢上表》:“犹蒙圣慈,曲赐容贷,尚加禄食,出佐 潯阳 ……岂意天慈,忽加詔命:特从佐郡,宠授专城。” 宋 陆游 《上二府乞宫祠启》:“白首而困下吏,久安佐郡之卑;黄冠而归故乡,輒冀奉祠之乐。” 明 何景明 《送卫进士推武昌》诗:“少年佐郡 楚 城居,十郡风流尽不如。” ——《漢語大詞典》
紫书(紫書)zǐ shū
(1).道经。《汉武帝内传》:“地真素诀,长生紫书。” 唐 卢照邻 《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云笈七籤》卷五一:“有青鸟来翔,口衔紫书,集於玉轩。”
(2).帝王的诏书。 唐 钱起 《和万年成少府寓直》:“明朝紫书下,应问 长卿 才。” 唐 刘禹锡 《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紫书忽降於重霄,密印荣加於厚夜。” ——《漢語大詞典》
(2).帝王的诏书。 唐 钱起 《和万年成少府寓直》:“明朝紫书下,应问 长卿 才。” 唐 刘禹锡 《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紫书忽降於重霄,密印荣加於厚夜。”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过门(過門)guò mén
(1).登门;上门。 唐 高适 《赠杜二拾遗》诗:“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元 安熙 《病中斋居杂诗》:“问字有知己,过门无俗人。” 周立波 《张闰生夫妇》:“婚后第三天,堂客的娘家盼他们‘回门’。这是老规矩。讲究的人家还要备办一桌丰丰富富的海参席,接待过门的东床。”
(2).女子嫁到男家,或男子入赘女家。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六出:“一村只有君过门,前生已结今生分。”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明日是个好日辰,将 梁鸿 招过门罢。”《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公子 送妹子过门, 赵六老 极其慇勤谦让,喫了五七日筵席,各自散了。” 老舍 《茶馆》第一幕:“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
(3).歌词的前后或中间,由器乐演奏的一段曲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他拿起胡琴来,拉了一个过门。” 张恨水 《夜深沉》第一回:“同时胡琴鼓板全响起来,那调子,正奏的是《南梆子》。过门拉完了,那小姑娘唱了一段。”
(4).谓通过障碍,度过难关。 叶紫 《丰收》三:“‘你们这几天怎样过门的呀!’……‘大哥,你们呢?’‘一样地不能过门啊!’” 艾明之 《火种》第五章:“你害死了我!我可也不会让你随便过门。”
(5).关节;窍门。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一条毛巾或两刀稿纸,咱们还能没地方去‘拿’?‘拿来’,送给他,这就叫不费之惠!我要连这个小过门都不会,还当什么庶务?” 茅盾 《赛会》:“哈哈,这是我们这一行生意里的过门呀,今天可拆穿了。” 吴组缃 《山洪》二六:“真正要紧的关节过门,他们联保和保长收在荷包里,留着变把戏。”
(6).空敷衍;虚情假意。 牛子龙 《我所见到的解放区》:“就是很小很小的事情都照顾得周周到到,真可说无微不至,有啥说啥,向来不打过门。” ——《漢語大詞典》
(2).女子嫁到男家,或男子入赘女家。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六出:“一村只有君过门,前生已结今生分。”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明日是个好日辰,将 梁鸿 招过门罢。”《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公子 送妹子过门, 赵六老 极其慇勤谦让,喫了五七日筵席,各自散了。” 老舍 《茶馆》第一幕:“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
(3).歌词的前后或中间,由器乐演奏的一段曲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他拿起胡琴来,拉了一个过门。” 张恨水 《夜深沉》第一回:“同时胡琴鼓板全响起来,那调子,正奏的是《南梆子》。过门拉完了,那小姑娘唱了一段。”
(4).谓通过障碍,度过难关。 叶紫 《丰收》三:“‘你们这几天怎样过门的呀!’……‘大哥,你们呢?’‘一样地不能过门啊!’” 艾明之 《火种》第五章:“你害死了我!我可也不会让你随便过门。”
(5).关节;窍门。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一条毛巾或两刀稿纸,咱们还能没地方去‘拿’?‘拿来’,送给他,这就叫不费之惠!我要连这个小过门都不会,还当什么庶务?” 茅盾 《赛会》:“哈哈,这是我们这一行生意里的过门呀,今天可拆穿了。” 吴组缃 《山洪》二六:“真正要紧的关节过门,他们联保和保长收在荷包里,留着变把戏。”
(6).空敷衍;虚情假意。 牛子龙 《我所见到的解放区》:“就是很小很小的事情都照顾得周周到到,真可说无微不至,有啥说啥,向来不打过门。” ——《漢語大詞典》
朱绶(朱綬)zhū shòu
红色丝带。古代用以系印章、玉佩和帷幕之类。 唐 钱起 《送丁著作佐台郡》诗:“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綬新。” 唐 钱起 《送河南陆少府》诗:“ 云间 陆生 美且奇,银章朱綬映金羈。” 宋 陆游 《草堂拜少陵遗像》诗:“至今壁间像,朱綬意萧散。”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形-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