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李端唐代〕《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雁塞初晴狐关雪复

雁塞 yàn sāi
亦作“鴈塞”。 山名。《初学记》卷三十引 南朝 齐 刘澄之 《梁州记》:“ 梁州县 界有 鴈塞山 ,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鴈栖集之,故因名曰 鴈塞 。”其地当在今 陕西 汉中 一带。
亦作“鴈塞”。 泛指北方边塞。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山连鴈塞,野接龙坰。” 宋 裴湘 《浪淘沙·并门》词:“雁塞説 并门 ,郡枕 西汾 ,山形高下远相吞。”  ——《漢語大詞典》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初晴
宋郊诗小雨初晴泼火前  ——《分类字锦》
狐关(狐关)
唐 李端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骈字类编》
雪复(雪復)xuě fù
洗刷耻辱,收复失地。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刘琨 称 祖车骑 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祖逖 ﹞乃説 中宗 雪復神州之计。”《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此是大家国,今为恶子所夺,而见驱摈,意颇忿惋,规欲雪復。”《北史·萧宝夤传》:“﹝ 宝夤 ﹞志存雪復,屡请居边。”  ——《漢語大詞典》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