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霄汉(霄漢)xiāo hàn
(1).天河。亦借指天空。《后汉书·仲长统传》:“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趁此秋风,乘槎霄汉。” 元 乔吉 《水仙子·重观瀑布》曲:“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乾。” 萧三 《张家口赞》诗:“塞上歌声冲霄汉, 蒙 汉 回 民齐起舞。”
(2).喻遥远,高远。 唐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诗:“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仇兆鳌 注:“霄汉泥涂,彼此悬隔矣。”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3).喻指京都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明 高濂 《玉簪记·占儿》:“亲在桑榆愁日暮,儿游霄汉几时归。”参见“ 日边 ”。
(4).喻高位;高居显要的地位。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吁嗟!鸟类比之君子,遇则霄汉,失则荆杞。” ——《漢語大詞典》
(2).喻遥远,高远。 唐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诗:“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仇兆鳌 注:“霄汉泥涂,彼此悬隔矣。”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
(3).喻指京都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杜牧 《书怀寄中朝往还》诗:“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明 高濂 《玉簪记·占儿》:“亲在桑榆愁日暮,儿游霄汉几时归。”参见“ 日边 ”。
(4).喻高位;高居显要的地位。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吁嗟!鸟类比之君子,遇则霄汉,失则荆杞。”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鸳鹭(鴛鷺)yuān lù
(1).鸳鸯和鹭鷥。 唐 杜甫 《暮春》诗:“暮春鸳鷺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宋 米芾 《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词:“双双鸳鷺戏苹洲,几行烟柳柔。”
(2).鹓鹭。比喻朝臣。 唐 钱起 《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诗:“壶觴开雅宴,鸳鷺眷相随。”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太宗 曰:‘卿状元及第,朕用卿作宰相,今日可谓荣归乡里。’因有诗曰:满朝鸳鷺醉中别,万里烟霄游子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兵》:“閫外拥貔貅,殿上趋鸳鷺。”参见“ 鸳鷺行 ”。 ——《漢語大詞典》
(2).鹓鹭。比喻朝臣。 唐 钱起 《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诗:“壶觴开雅宴,鸳鷺眷相随。”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太宗 曰:‘卿状元及第,朕用卿作宰相,今日可谓荣归乡里。’因有诗曰:满朝鸳鷺醉中别,万里烟霄游子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兵》:“閫外拥貔貅,殿上趋鸳鷺。”参见“ 鸳鷺行 ”。 ——《漢語大詞典》
狐狸 hú lí
(1).兽名。狐和狸本为两种动物。后合指狐。常喻奸佞狡猾的坏人。《东观汉记·张纲传》:“侍御史 张纲 独埋轮于 雒阳 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唐 杜甫 《久客》诗:“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说岳全传》第十三回:“得意狐狸强似虎,败翎鸚鵡不如鸡。” 袁静 《红色交通线》第二回:“ 徐耀明 真像个老狐狸。”
(2).犹花招。喻狡猾的手段。 曲波 《桥隆飙》一:“你不要给我耍狐狸!笑面虎,花脸狼,我都见过!” ——《漢語大詞典》
(2).犹花招。喻狡猾的手段。 曲波 《桥隆飙》一:“你不要给我耍狐狸!笑面虎,花脸狼,我都见过!” ——《漢語大詞典》
避 bì《國語辭典》
避 [ bì ]
动- 躲开。如:「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隐去、离开。如:「避世」、「避讳」。《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 免、防止。如:「避雷针」、「避孕」。《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脆弱者拜请以避死。」汉·高诱·注:「避,犹免也。」
- 让。汉·鼌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唐·杜甫〈饮中八僊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避 [ bèi ]
- (一)之又音。
宪章(憲章)xiàn zhāng
(1).典章制度。《后汉书·袁绍传》:“触情放慝,不顾宪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赦令》:“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 明 汤显祖 《南柯记·荐佐》:“庶使臣政绩有闻,宪章无紊。”
(2).引申指法度。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王琦 注:“宪章,谓诗之法度。”
(3).效法。《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教坊致语》:“宪章六圣之典謨,斟酌百王之礼乐。”《明史·蒋德璟传》:“愿宪章二祖,修復旧制。”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盖宪章者 文 武 ,而匪宪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
(4).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亦指规定国际机构的宗旨、原则、组织的文件,如《联合国宪章》。 ——《漢語大詞典》
(2).引申指法度。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王琦 注:“宪章,谓诗之法度。”
(3).效法。《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教坊致语》:“宪章六圣之典謨,斟酌百王之礼乐。”《明史·蒋德璟传》:“愿宪章二祖,修復旧制。”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二》:“盖宪章者 文 武 ,而匪宪章 宣王 ,史之小罪三。”
(4).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亦指规定国际机构的宗旨、原则、组织的文件,如《联合国宪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