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

李端唐代〕《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

才子神骨清,虚竦眉眼明。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
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
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
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
更闻仙士友,往往东回首。驱石不成羊,指丹空毙狗。
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依。海雾寒将尽,天星晓欲稀。
潮头来始歇,浦口喧争发。乡树尚和云,邻船犹带月。
到洞必伤情,巡房见旧名。醮疏坛路涩,汲少井栏倾。
别我长安道,前期共须老。方随水向山,肯惜花辞岛。
怅望执君衣,今朝风景好。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莓苔丞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戴 dài《國語辭典》

戴 [ dài ]

  1. 把东西附加在头、面、胸、臂等处。如:「戴花」、「戴帽子」、「戴眼镜」。
  2. 以头顶著。如:「披星戴月」、「不共戴天之仇」。《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
  3. 拥护、推崇。如:「爱戴」、「拥戴」。《文选·张衡·东京赋》:「息肩于大汉,而欣戴高祖。」
  1. 姓。如汉代有戴德、戴圣,治《礼记》传世,世称为「大戴」、「小戴」。
莓苔 méi tái
青苔。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宋 苏舜钦 《寄守坚觉初二僧》诗:“松下莓苔石,何年重访寻。” 明 李瀚 《光孝寺访唐佛》诗:“一径莓苔寒瑟瑟,千年灯火坐萧萧。”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漢語大詞典》
帻 ( 幘 ) zé
帻 [ zé ]
     ◎ 古代的头巾。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丞相 chéng xiàng
(1).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 战国 秦悼武王 二年始置左右丞相。 秦 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明 洪武 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废。《商君书·定分》:“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 唐 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 外柏森森。”《说唐》第一回:“主公恐我兵单力弱,故令丞相协助,奈何偷生无志?”
(2). 大平天囯 设立的官阶,地位低于王、侯。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  ——《漢語大詞典》
宅 zhái《國語辭典》

宅 [ ​zhái ]

語音
  1. 住所、住處。如:「國民住宅」。《說文解字·宀部》:「宅,人所託居也。」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
  2. 墳墓。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九下·釋邱》:「宅,葬地也。」《儀禮·士喪禮》:「筮宅,冢人營之。」
  1. 存、居。如:「宅心仁厚」。《書經·康誥》:「宅心知訓。」《文選·張衡·東京賦》:「彼偏據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
  2. 安住。《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

宅 [ ​zhè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