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

李益唐代〕《赠内兄卢纶

世故中年别,馀生此会同。却将悲与病,来对朗陵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病 bìng《國語辭典》

病 [ bìng ]

  1. 指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不正常的状态。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 瑕疵、短处。如:「语病」、「通病」、「弊病」。《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
  1. 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变得相当憔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2. 为其所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3. 损害。如:「祸国病民」。《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4. 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 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见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 指责、不满。《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1. 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 枯干的。唐·杜甫〈薄游〉诗:「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疲惫。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2. 朝着:~酒当歌。
  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4. 跟,和:~他商量一下。
  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7. 看待,应付:~待。
  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12. 平分,一半:~开。
  13. 搀和(多指液体):~水。
  14. 量词,双:一~鹦鹉。
朗 lǎng《國語辭典》

朗 [ lǎng ]

  1. 明亮。如:「明朗」、「晴朗」。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 响亮。如:「朗诵」、「朗读」。《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
陵 líng《國語辭典》

陵 [ líng ]

  1. 大土山。如:「丘陵」、「山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三國魏·曹植〈鰕䱇篇〉:「駕言登五嶽,然後小陵丘。」
  2. 帝王的墳墓。如:「陵寢」、「十三陵」。唐·杜牧〈登樂遊原〉詩:「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間坐一個看陵的太監,穿著蟒袍。」
  3. 姓。如明代有陵茂。
  1. 登、升。《左傳·成公二年》:「齊侯親鼓,士陵城。三日,取龍。」北魏·溫子昇〈為西河王謝太尉表〉:「將短翮難以陵高,駑乘無由致遠。」
  2. 超越、踰越。如:「陵駕」。《禮記·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自以兵強國富,勢陵京城。」
  3. 欺侮、侵犯。如:「陵辱」。《左傳·隱公三年》:「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漢·王符《潛夫論·忠貴》:「而乃欲任其私知,竊君威德,以陵下民。」通「凌」。
  4. 淬礪。《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勵。」王先謙·集解:「陵謂厲兵刃也。」
翁 wēng《國語辭典》

翁 [ wēng ]

  1. 父亲。《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宋·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参见「翁姑」、「翁婿」等条。
  3. 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如:「老翁」、「李翁」、「渔翁」。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对男性的尊称。如:「仁翁」、「某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5. 姓。如汉代有翁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