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今年 jīn nián
本年。指说话时的这一年。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 密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 刘 今年九十有六。”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岂知还復有今年,把琖对花容一呷。” 明 张居正 《文华殿论奏》:“如今年暂行,明年即据为例,非祖宗旧例也。” 周瘦鹃 《花木丛中·梅花时节话梅花》:“今年我家的盆梅,开了花的只有十多盆。” ——《漢語大詞典》
看花 kàn huā
唐 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 长安 城中看花的风俗。 唐 刘禹锡 《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甲:“ 施肩吾 与 赵嘏 同年不睦, 嘏 旧失一目,以假珠代其精。故 施 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隻眼看花。’”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愿借酒杯,预贺看花之喜。” ——《漢語大詞典》
伴 bàn《國語辭典》
伴 [ bàn ]
名- 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如:「伴侶」、「老伴」、「夥伴」。《三國志·卷四○·蜀書·李嚴傳》:「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陪同、依隨。如:「伴我良宵」。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詩:「轉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宋·周邦彥〈瑞龍吟·章臺路〉詞:「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 和聲。如:「你歌我伴」。
- 陪著。如:「伴讀」、「伴遊」。
- 和著。如:「伴奏」、「伴唱」。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形-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形-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去年 qù nián
刚过去的一年。 唐 杜甫 《前苦寒行》之二:“去年 白帝 雪在山,今年 白帝 雪在地。” 宋 苏轼 《中秋月》诗之一:“殷勤去年月,瀲灧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 丁玲 《奔》:“去年的收成听说很好。”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