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李益唐代〕《哭柏岩禅师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影堂

影堂 yǐng táng
(1).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所。 唐 李远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他时若更相随去,祗是含酸对影堂。” 前蜀 杜光庭 《题本竹观》诗:“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潺潺。” 宋 谢翱 《逃暑崇法寺》诗:“只今尘土影堂空,石上犹鎸麻纸帖。”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出门迎喜,参药庙,謁影堂,具柬贺节。”
(2).即家庙。其中供奉祖先遗像。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 安国 哭於影堂曰:‘吾家灭门矣!’”《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门上有牌面写道‘韩国夫人影堂’。”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扫 ( 掃 ) sǎo/sào
扫 [ sǎo ]
  1. 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地。
  2. 清除,消灭:~雷。~盲。~荡。一~而空。
  3. 全,尽,尽其所有:~数(shù)。
  4. 低落,丧失:~兴(xìng )。
  5. 描画:~描。~眉。
  6. 迅速横掠而过:~射。~视。
  7. 结束,了结:~尾。
  8. 祭奠:~墓。祭~。
扫 [ sào ]
  1. 〔~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1.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2.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4. 搭乘。如:「坐車」、「坐船」。
  5. 干犯。如:「坐法當死」。
  6.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8.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1.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1.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2.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1.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塔 tǎ《國語辭典》

塔 [ tǎ ]

  1. 形高頂尖的建築物,築於佛寺內用以藏舍利和經卷等。源出於印度。層數多為單數,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也稱為「佛圖」、「浮圖」、「浮屠」、「窣堵波」。
  2. 高聳而形狀似塔的建築物。如:「燈塔」、「水塔」、「瞭望塔」、「金字塔」。
  3. 一種西式點心。為英語tart的音譯。指上層無皮露餡的小甜餅或水果派。如:「蛋塔」、「椰子塔」。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修 xiū《國語辭典》

修 [ xiū ]

  1. 装扮、装饰。如:「修饰」。《楚辞·屈原·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唐·李中〈春闺辞〉二首之一:「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
  2. 整治、修理,使恢复、合用。如:「整修」、「维修」。《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因家里有几件乐器坏了,要借重老爹修一修。」
  3. 建造、兴建。如:「修水库」、「修筑道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
  4. 涵养、锻炼。如:「修身养性」、「修心」。《文选·陆机·五等论》:「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5. 学习、研究。如:「自修」、「进修」。《韩非子·五蠹》:「今修文学,习言谈。」
  6. 著述、撰写。如:「修史」。《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修易序书,制作春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修书累纸,意寄殷勤。」
  7. 削、剪。如:「修指甲」、「修铅笔」。
  1. 长、高、远。如:「修长」。宋·苏轼〈满江红·东武南城〉词:「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2. 善、美好。唐·韩愈〈进学解〉:「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1. 有贤德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2. 姓。如晋代有修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