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旦夕 dàn xī
(1).早与晚。《墨子·号令》:“诸门下朝夕立若坐,各令以年少长相次,旦夕就位,先右有功有能。” 唐 张巡 《闻笛》诗:“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2).日夜;每天。《书·冏命》:“昔在 文 武 ,聪明齐圣……其侍御僕从,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 孟子 惧,旦夕勤学不息。” 宋 苏轼 《药诵》:“自今日以往,旦夕食淡麪四两。” 清 龚自珍 《葛伯仇饷解》:“ 葛 虽贫,土可兼, 葛伯 放而柔,彊隣圣敌,旦夕虎视,发众千百入其境……能无惧乎?”
(3).比喻短时间内。《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宋 苏轼 《答孙志康书》:“今復覩此文,旦夕当下笔,然不愿传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革命军方面消息》:“战况甚佳, 南京 旦夕可下。” ——《漢語大詞典》
(2).日夜;每天。《书·冏命》:“昔在 文 武 ,聪明齐圣……其侍御僕从,罔非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 孟子 惧,旦夕勤学不息。” 宋 苏轼 《药诵》:“自今日以往,旦夕食淡麪四两。” 清 龚自珍 《葛伯仇饷解》:“ 葛 虽贫,土可兼, 葛伯 放而柔,彊隣圣敌,旦夕虎视,发众千百入其境……能无惧乎?”
(3).比喻短时间内。《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宋 苏轼 《答孙志康书》:“今復覩此文,旦夕当下笔,然不愿传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革命军方面消息》:“战况甚佳, 南京 旦夕可下。”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访 ( 訪 ) fǎng
访 [ fǎng ]
-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唯 wéi《國語辭典》
唯 [ wéi ]
副- 独、只有。《易经·同人卦·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楚辞·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通「惟」。
- 以、因为。《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希望、祈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 听任、听随。《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 虽。《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通「惟」。
- 发语词,无义。《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汉书·卷四○·张良传》:「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通「惟」、「维」。
唯 [ wěi ]
名- 对于尊长的应答之词,表示恭敬的意思。《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 掌管,主持:~家。~权。~政。
-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 应该:应~。理~。老~益壮。
- 抵敌:万夫不~之勇。
-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 顶端,头:瓦~。
-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 合宜:恰~。适~。妥~。
-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 吃亏,受骗:上~。
-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摄 ( 攝 ) shè/niè
摄 [ shè ]
- 拿,吸取:~取。~像。~影。~食。
- 保养:~生。~重(zhòng )。珍~。
- 代理:~行(xíng )(代职务)。~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 捕捉:勾~。
- 迫近:“~乎大国之间”。
- 古同“慑”,怕,使害怕。
- ◎ 安静:“天下~然,人安其生”。
上人 shàng rén
(1).道德高尚的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清 陈梦雷 《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 心月 ,世人观者莫於心外别求月体,莫於月外别作心相。”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也。”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上人里头派了 芸儿 在家照应,不必送殯;下人里头,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应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后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拥在中心。”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茹志鹃 《妯娌》:“ 红英 嘴里机械的跟着称呼,脑子里却想着昨天在青年团小组会上同志们给自己做鉴定时,嘱咐的那些话:‘对上人要尊敬,劳动要走在前面。’”
凌驾于他人之上。《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漢語大詞典》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清 陈梦雷 《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 心月 ,世人观者莫於心外别求月体,莫於月外别作心相。”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也。”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上人里头派了 芸儿 在家照应,不必送殯;下人里头,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应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后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拥在中心。”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茹志鹃 《妯娌》:“ 红英 嘴里机械的跟着称呼,脑子里却想着昨天在青年团小组会上同志们给自己做鉴定时,嘱咐的那些话:‘对上人要尊敬,劳动要走在前面。’”
凌驾于他人之上。《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