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

阎济美唐代〕《下第献座主张谓

謇谔王臣直,文明雅量全。望炉金自跃,应物镜何偏。
南国幽沉尽,东堂礼乐宣。转令游艺士,更惜至公年。
芳树欢新景,青云泣暮天。唯愁凤池拜,孤贱更谁怜。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謇谔王臣文明雅量

謇谔(謇諤)jiǎn è
亦作“ 謇鄂 ”。亦作“ 謇愕 ”。 正直敢言。《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临朝謇鄂, 孔甫 之操。” 洪适 释:“以謇鄂为謇諤。”《后汉书·陈蕃传》:“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华首弥固。” 唐 阎济美 《下第献座主张谓》诗:“謇諤王臣直,文明雅量全。”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 张昭 謇諤于 东吴 ,而 曹兵 南下,惟劝迎降。”  ——《漢語大詞典》
王臣 wáng chén
(1).志匡王室之臣。《易·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王弼 注:“执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晋书·熊远传》:“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 唐 韩愈 《争臣论》:“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2).君王的臣民。《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唐 杜甫 《杂感》诗之三:“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宋 胡宿 《正阳门赋》:“秋毫皆出帝力,率土莫非王臣。”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普天同王臣,咸愿修矛戟。”  ——《漢語大詞典》
直 zhí《國語辭典》

直 [ zhí ]

  1. 不弯曲的。如:「笔直」、「直线」。
  2. 不邪曲,没有私心的。如:「正直」、「耿直」。
  3. 纵的、竖的。如:「直行书写」、「铅直线」。
  4. 行为或性格坦白爽快。如:「心直口快」、「直性子」。
  5. 呆板、僵硬。如:「两眼发直」、「双腿僵直」。
  1. 但、只、不过。《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 竟然、居然。金·元好问〈水调歌头·恨人闲〉词:「恨人闲、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水浒传·第一回》:「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3. 没有间隔的。参见「直达 」条。
  1. 抵得上。《史记·卷三○·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通「值」。
  2. 抵挡。《汉书·卷二三·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3. 当班、站勤。《金史·卷一七·哀宗本纪上》:「日二人直,备顾问。」通「值」。
  1. 报酬、酬金。《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2. 姓。如汉代有直不疑。
文明 wén míng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漢語大詞典》
雅量 yǎ liàng
(1).宏大的气度。亦指气度宏大。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 景 鐘,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 唐 杜甫 《移居公安赠卫大郎钧》诗:“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骂鸭》:“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徵於声色。” 陈毅 《枣园曲》:“先生雅量多风趣,常巾履萧然酣睡,直过卓午。”
(2). 汉 荆州 牧 刘表 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酒诲》。后世因称人善饮为“雅量”。《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安老爷 本是个雅量,遇着那些同寅宴会却也去走走。”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饮量》:“不但谈艺无人,即豪饮者亦少,文字饮更不待言,求如三十年前 祖舫斋 师之雅怀雅量,杳不可得。”  ——《漢語大詞典》
全 quán《國語辭典》

全 [ quán ]

  1. 完备、不缺。如:「齐全」、「文武双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 整个的。如:「全家」、「全人类」、「全神贯注」、「全军覆没」。《汉书·卷五一·枚乘传》:「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1. 皆、都。如:「全自动化」、「将课文全背下来!」、「这事全靠你帮忙了!」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词:「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1. 使完整而没有缺憾。如:「保全」、「苟全」、「顾全大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1. 姓。如清代有全祖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