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颁赐(頒賜)bān cì
亦作“ 颁锡 ”。 赏赐;分赏。旧时多指帝王将财物分赏给臣下。《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壬申,詔朝臣覲省父母,依 天成 例颁赐茶药。”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大臣恩宠之盛》:“近年 徐武功 及 李宫保 ,荣宠之推,颁锡之盛,蔑以加矣。”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他在学校里赏给学生一两张自己画的轮船和火车,就像一个王者颁赐勋章给他底臣僚一般地郑重。” ——《漢語大詞典》
恩 ēn《國語辭典》
恩 [ ēn ]
名- 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的帮助。如:「感恩」、「大恩大德」。
- 情爱。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七出》:「记盒钗初赐,种下这恩深厚。」
- 有德泽的。如:「恩师」、「救命恩人」。
- 国家有特殊庆典而特别举办的。如:「恩诏」、「恩科」。
逾 yú《國語辭典》
逾 [ yú ]
动- 越过、超过。如:「逾墙」、「逾时不候」、「年逾六十」。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宋·苏辙〈六国论〉:「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 经历、经过。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时更七代,数逾千祀。」唐·柳宗元〈睢阳庙碑〉:「浩浩烈士,不闻济师。兵食歼焉,守逾三时。」
- 更加。《淮南子·原道》:「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明史·卷二九五·忠义传七·王励精传》:「其墨迹久逾新,涤之不灭。」
洽 qià《國語辭典》
洽 [ qià ]
动- 浸润、沾湿。《说文解字·水部》:「洽,霑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五》:「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
- 深入。《书经·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 合、会合。《诗经·周颂·载芟》:「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 和睦、协调。如:「融洽」。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 商量、商谈。如:「洽商」、「接洽」、「洽租」。
- 广博、周遍。如:「博识洽闻」。《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洽 [ xiá ]
- (一)之又音。
承 chéng《國語辭典》
承 [ chéng ]
動- 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 蒙受、接受。如:「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 擔當、負責。如:「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 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 姓。如漢代有承宮。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庆 ( 慶 ) qìng
庆 [ qìng ]
- 祝贺:~贺。~祝。~幸。~典。~功。
- 可祝贺的事:国~。大~。
- 姓。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均 jūn《國語辭典》
均 [ jūn ]
形- 等同、没有轻重多寡之分的。如:「平均」、「均匀」、「贫富不均」、「势均力敌」。
- 公平、相等。如:「均分」、「均摊」。
- 皆、全部。如:「老少均安」、「均已脱脸」。
- 调和、调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我马维骃,六辔既均。」汉·毛亨·传:「均,调也。」《文选·张协·七命》:「营匠斲其朴,伶伦均其声。」
- 制造陶、瓦器时所用的旋转台。《管子·七法》:「不明於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
-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均。」
均 [ yùn ]
名- 和谐的音。《文选·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通「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