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树老(树老)
金 庞铸 景骨城驿中夜雨 一川霜树老,万叶雨声愁。 ——《骈字类编》
野泉
唐 卢纶 春日过李侍御 折花朝露滴,漱石野泉清。
唐 薛能 秋日将离滑台酬所知二首 其一 僮汲野泉兼土味,马磨霜树作秋声。
唐 贾岛 哭宗密禅师 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
唐 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唐 灵一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骈字类编》
唐 薛能 秋日将离滑台酬所知二首 其一 僮汲野泉兼土味,马磨霜树作秋声。
唐 贾岛 哭宗密禅师 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
唐 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唐 灵一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骈字类编》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形-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 寂静。如:「冷清」、「清静」。
-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 整顿。如:「清党」、「肃清」。
-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 参见「血清 」条。
- 姓。如宋代有清贤。
幽人 yōu rén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漢語大詞典》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形-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动-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独行(獨行)dú xíng
(1).一人行路;独自行走。《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史记·陈丞相世家》:“渡 河 ,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 平 。”《法苑珠林》卷十:“ 舍利弗 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 清 金人瑞 《送维茨公晋秋日渡江之金陵》诗之十:“我或读经罢,独行观水痕。”
(2).专意实行;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孔颖达 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韩非子·忠孝》:“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3).谓独断专行。 清 恽敬 《新东门漕仓记》:“呜呼,此郡县长吏所以嚣然独行其意于上而民终不可治也已!”
(4).单独行时;单独流行。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歷千载,而其书独行。”《文献通考·经籍二》:“自 晋 之后, 弼 学独行,遂传至今。”
(5).谓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阻挡。《管子·七法》:“故蚤知敌人如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匱。”《管子·七法》:“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
(6).谓节操高尚,不随俗浮沉。《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旧唐书·隐逸传序》:“而 游巖 、 德义 之徒,所高者独行。” 章炳麟 《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
(7).指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铭》:“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
(8).马兜铃的根。有香气。中医入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二》:“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马兜铃》:“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气,故有独行、木香之名。” ——《漢語大詞典》
(2).专意实行;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孔颖达 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韩非子·忠孝》:“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3).谓独断专行。 清 恽敬 《新东门漕仓记》:“呜呼,此郡县长吏所以嚣然独行其意于上而民终不可治也已!”
(4).单独行时;单独流行。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歷千载,而其书独行。”《文献通考·经籍二》:“自 晋 之后, 弼 学独行,遂传至今。”
(5).谓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阻挡。《管子·七法》:“故蚤知敌人如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匱。”《管子·七法》:“有雷电之战,故能独行而无敌矣!”
(6).谓节操高尚,不随俗浮沉。《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旧唐书·隐逸传序》:“而 游巖 、 德义 之徒,所高者独行。” 章炳麟 《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
(7).指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田公墓志铭》:“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
(8).马兜铃的根。有香气。中医入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二》:“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马兜铃》:“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气,故有独行、木香之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