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

卢纶唐代〕《夜泊金陵

圆月出高城,苍苍照水营。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
洛下仍传箭,关西欲进兵。谁知五湖外,诸将但争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江中吹笛楼上

江中
史记伍子胥传吴王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中因命曰胥山
又黥布传布己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汉书武帝纪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范吴志全琮传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 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𢃄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南史韦鼎传兄昂于京口战死鼎负尸出寄于中兴寺求棺无所得鼎哀愤恸哭忽见江中有物流至鼎所窃异之往视乃新棺也因以充敛所唐书食货志私钱犯法日蕃有以舟筏铸江中者诏 在纳恶钱而奸亦不息宋史王德传德渡采石俊督军继之宿江中德曰明旦当会食历阳已而夜拔和州晨迎俊入敌退保昭关元史世祖纪大军次丁家洲战船蔽江而下宋贾似道分遣步帅孙虎臣及督府节制军马刘义集兵船于江之南北岸似道与淮西制置使夏贵将后军战船二千五百馀艘横亘江中翌日巴延命左右翼万户率骑兵夹岸而进继命举巨炮击之宋兵阵动夏贵先遁似道错愕失措鸣钲斥诸军散宋兵遂大溃 吕览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流淮南子荆有佽非得宝剑于干队还反度江至于中 阳侯之波两蛟夹绕其船佽非谓枻船者曰尝有如此而得活者乎对曰未尝见也于是佽非瞑目勃然攘臂拔剑曰勇士可以仁义之礼说也不可劫而夺也此江中之腐肉朽骨弃剑而已余有奚爱焉赴江刺蛟遂断其头船中人尽活风涛毕除荆爵为执圭异崔护日五色赋仰其众色比河上之荣光徵彼谣言 江中之萍实 卢纶夜泊金陵诗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江刘禹锡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诗郊外绿杨荫中 沙屿明 皎然界石守风望天竺灵隐二寺诗见山顶下  ——《骈字类编》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1.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2.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4.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5.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6.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7.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1.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2.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3.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2.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2.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1. 参见「正月 」条。
吹笛 chuī dí
晋 向秀 《思旧赋》序:“余与 嵇康 、 吕安 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 嵇 志远而疎, 吕 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 虞渊 ,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后因以“吹笛”为伤逝怀旧之典。 北周 庾信 《寄徐陵》诗:“莫待 山阳 路,空闻吹笛悲。”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二:“病树枝颠天一握,为君吹笛上高楼。”  ——《漢語大詞典》
楼上 lóu shàng
房屋中在底层之上的部分  ——《整理自网络》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