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

韩愈唐代〕《赠刘师服

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
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
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馀谁更数。
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虞翻十三比岂少,
遂自惋恨形于书。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
巨缗东钓倘可期,与子共饱鲸鱼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太公仕进两齿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太公 tài gōng
(1).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如家人父子礼。”《后汉书·袁谭传》:“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 李贤 注:“言太公者尊之,谓 绍 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亲 匡太公 在房里已听见儿子回来了。”
(2).称祖父。 清 以来亦称曾祖为太公。《后汉书·李燮传》:“ 李氏 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贤 注:“太公谓祖父 郃 也。”
(3).对老者的尊称。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则呼曾祖为太公。”
(4).即 太公望 吕尚 。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来的却是 张太公 呵!”《水浒传》第三七回:“你且在这里少待,等我入去报知庄主太公。”
(5).复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见《庄子·山木》《国语·鲁语上》:“夫 齐 弃 太公 之法而观民於社。” 韦昭 注:“ 太公 , 齐 始祖 太公望 也。”《韩非子·喻老》:“ 文王 举 太公 於 渭 滨者,贵之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 太公 体行仁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金鰲上钩,金鰲上钩,好似 太公 一钓,享国千秋。”  ——《漢語大詞典》
仕进(仕進)shì jìn
(1).入仕,做官。《后汉书·郭太传》:“司徒 黄琼 辟,太常 赵典 举有道。或劝 林宗 仕进者。”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 愈 不肖,行能诚无可取,行己颇僻,与时俗异态,抱愚守迷,固不识仕进之门。” 清 刘大櫆 《书唐学士德侠传后》:“古之君子,其所以汲汲於仕进,而不甘闭户以终老者,固非为一己之宫室妻妾肥甘轻暖计也。”
(2).指在仕途中进取。《南史·王秀之传》:“ 秀之 先为诸王长史、行事,便叹曰:‘ 仲祖 之识,见於已多。’便无復仕进,止营理 舍亭山 宅,有终焉之志。”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 郭周孚 ﹞后恬於仕进,官至员郎,所至以清慎称之。”
(3).谓求取功名之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 贞观 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口 kǒu《國語辭典》

口 [ kǒu ]

  1.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也称为「嘴」。
  2.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如:「枪口」、「瓶口」。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3.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4. 关隘。常用于地名。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5.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如:「刀口」、「剑口」。
  6. 破裂的地方。如:「伤口」、「裂口」、「缺口」。
  7. 量词:➊ ​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含 hán《國語辭典》

含 [ hán ]

  1. 东西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吞下。如:「含著药片。」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2. 里面藏著,存在著。如:「含水分」、「含养分」、「含苞待放」。《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3. 包容、容纳。如:「包含」。《易经·坤卦·文言曰》:「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 怀著。如:「含怒」、「含恨」、「含羞带怯」、「含情脉脉」。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5. 忍受、忍耐。如:「茹苦含辛」。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含垢忍耻,与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含 [ hàn ]

  1. 古代塞在死者嘴里的珠玉。《广韵·去声·勘韵》:「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汉·何休·解诂:「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战国策·赵策三》:「邹、鲁之臣,生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通「琀」。
  1. 一种古代礼俗。将珠玉塞在死者的嘴里,称为「含」。《左传·襄公十九年》:「二月甲寅,(荀偃)​卒,而视,不可含。」《礼记·檀弓下》:「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
两齿(两齿)
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常挑之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又齐书祥瑞志世祖在襄阳梦著桑屐行度太极殿阶庾温云屐者运应木也臣案桑字为四十而二点世祖年过此即帝位谓著屐为木行也屐有两齿有声是为明两之齿至四十二而行即真矣  ——《骈字类编》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赢 ( 贏 ) yíng
赢 [ yíng ]
  1. 有余利,获利:~利。~余(盈余)。
  2. 赌博或比赛获胜:赌输~。
  3. 担负:“~粮而景从”。
馀 ( 余 餘 ) yú
馀 [ yú ]
  1. 见“”。
  2.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