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韩愈唐代〕《赠刘师服

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
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
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馀谁更数。
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虞翻十三比岂少,
遂自惋恨形于书。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
巨缗东钓倘可期,与子共饱鲸鱼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所存兀臲.匙抄烂饭稳送合口软嚼牛呞

所存 suǒ cún
谓心志所在。《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朱熹 集注:“心所存主处。” 明 方孝孺 《戆窝记》:“余少慕古之戇者,欲起 长孺 、 子布 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  ——《漢語大詞典》
十 shí《國語辭典》

十 [ shí ]

  1. 数目字,为九加一的总和。大写为「拾」,阿拉伯数字作「10」。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满足、完满。如:「十足」、「十全十美」。
馀 ( 余 餘 ) yú
馀 [ yú ]
  1. 见“”。
  2. 姓。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兀臲 wū niè
见“ 兀臬 ”。  ——《漢語大詞典》
匙抄
朝野佥载唐则天朝有鼎师者瀛博野人有奇行太平公主进则天试之以银瓮盛酒三斗一举而尽又曰臣能食酱即令以银瓮盛酱一斗鼎师以匙抄之须臾即竭  ——《骈字类编》
烂饭(爛飯)làn fàn
加水较多而煮成的又软又烂的饭。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宋 陆游 《初归杂咏》之一:“齿豁头童儘耐嘲,即今烂饭用匙抄。”《何典》第三回:“三杯寡酒,一碗烂饭,点起两枝风中之烛。”  ——《漢語大詞典》
稳送(稳送)
韩愈 诗 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分类字锦》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合口 hé kǒu
(1).适口;可口。《汉书·扬雄传下》:“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於比耳。”
(2).交会处。《周书·文帝纪上》:“ 太祖 乃遣大都督 梁御 率步骑五千镇 河 渭 合口,为图 河东 之计。”
(3).口角,吵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思量定不必闲合口,且看当日把子母每曾救。”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喒两个合口唱叫,[唱]你中间里图甚么?”《水浒传》第七回:“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4).异口同声;齐声。《英烈传》第二回:“这些人便合口説道:‘敢不从命。’”《后西游记》第四十回:“天子点头赞美,大众合口称扬。”
(5).疮口或伤口愈合。 田汉 《回春之曲》第二幕:“啊呀,这儿还没有合口,不能动,再动就不能好了。”
(6).即合口呼。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蜀 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 吴 人讹‘鱼’字,则一韵皆开口。” 清 潘耒 《类音·〈声音元本论〉下》:“在牙腭则为开口,歷舌端则为齐齿,蓄于颐中则为合口,聚于脣端则为撮口。”参见“ 合口呼 ”。  ——《漢語大詞典》
软嚼(软嚼)
见上注  ——《分类字锦》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牛呞 niú shī
牛反刍。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四:“牛呞……谓食已復出也。” 唐 韩愈 《赠刘师服》诗:“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