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

韩愈唐代〕《双鸟诗

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岩幽。
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两鸟各闭口,万象衔口头。
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两鸟忽相逢,百日鸣不休。
有耳聒皆聋,有口反自羞。百舌旧饶声,从此恒低头。
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
自从两鸟鸣,聒乱雷声收。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
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虫鼠诚微物,不堪苦诛求。
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不停两鸟鸣,自此无春秋。
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輈.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
周公不为公,孔丘不为丘。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
百虫与百鸟,然后鸣啾啾。两鸟既别处,闭声省愆尤。
朝食千头龙,暮食千头牛。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天公两鸟一处

天公 tiān gōng
天。以天拟人,故称。《尚书大传》卷五:“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霜雪,不降责於天公。” 宋 陆游 《残雨》诗:“五更残雨滴檐头,探借天公一月秋。”《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都是天公默佑我们,闔家都该办注名香达谢上苍。” 郭小川 《昆仑行》:“只有寂寞的天公呵,肯与 昆仑山 作伴。”  ——《漢語大詞典》
怪 guài《國語辭典》

怪 [ guài ]

  1. 奇异的。如:「怪模怪样」、「奇形怪状」。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1. 奇异、不寻常的事物。《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2. 神话传说中的妖魔之类。如:「鬼怪」、「妖怪」。《文选·班彪·王命论》:「震电晦冥,有龙蛇之怪。」
  3. 姓。如黄帝时有怪义。
  1. 惊讶、疑忌。《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2. 责备、埋怨。如:「责怪」、「怪罪」。《荀子·正论》:「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儒林外史·第三回》:「论这事,只该怪我们 金老爷。」
  1. 很、甚。如:「这娃儿怪讨人喜欢的!」《红楼梦·第四二回》:「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
两鸟(两鸟)
唐 韩愈 双鸟诗 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  ——《骈字类编》
各 gè/gě《國語辭典》

各 [ gè ]

  1. 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本身。如:「各自」。《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1. 每。如:「各个」。《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
捉 zhuō《國語辭典》

捉 [ zhuō ]

  1. 握住、拿。如:「捉襟见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2. 逮捕、抓住。如:「捕捉」、「活捉」、「捉贼」、「捕风捉影」、「猫捉老鼠」。
  3. 戏弄。如:「捉弄」。
一处(一处)
唐 白居易 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 忽忆两家同里巷,何曾一处不追随。
元 宋无 二乔卷 汉宫早有君王见,金屋须教一处开。  ——《骈字类编》
囚 qiú《國語辭典》

囚 [ qiú ]

  1. 拘禁。如:「囚禁」、「被囚」。《书经·蔡仲之命》:「囚蔡叔于郭邻。」《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 被拘禁的犯人或俘虏。如:「死囚」、「敌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宋·欧阳修〈纵囚论〉:「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