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

韩愈唐代〕《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
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然云烧树火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
赤气冲融无间断。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二三道士席其间,灵液屡进玻黎碗。忽惊颜色变韶稚,
却信灵仙非怪诞。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岭隅乡思发,踯躅成山开不算。去岁羁帆湘水明,
霜枫千里随归伴。猿呼鼯啸鹧鸪啼,恻耳酸肠难濯浣。
思君携手安能得,今者相从敢辞懒。由来钝騃寡参寻,
况是儒官饱闲散。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平坦。
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何人有酒身无事,
谁家多竹门可款。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南山逼冬转清瘦,刻画圭角出崖窾.当忧复被冰雪埋,
汲汲来窥戒迟缓。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秋灰季月日出晖景

秋灰 qiū huī
古代以苇膜烧制的灰置于律管中以候气,至某一节气,则灰从中飞出。秋灰,指秋季从中飞出的灰,谓秋已至。 唐 宋之问 《秋莲赋》:“秋灰度管,金气腾天。”参见“ 葭灰 ”。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1.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2.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3.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4.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1. 参见「鼓吹」(一)​条。
季月 jì yuè
每季的最后一月,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 汉 扬雄 《羽猎赋》:“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自今选举,每以季月,本曹与吏部銓简。” 唐 元稹 《春》诗:“季月行当暮,良辰坐难穷。”  ——《漢語大詞典》
管 guǎn《國語辭典》

管 [ guǎn ]

  1. 乐器名。以竹制成,上有六孔,可吹气发声。《说文解字·竹部》:「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2. 管乐器的通称。《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文选·陆机·文赋》:「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3. 中空的圆柱形物体。如:「水管」、「灯管」、「橡皮管」。
  4. 借指笔。南朝梁·刘孝标〈答刘之遴借类苑书〉:「搦管联册,纂兹奇英。」
  5. 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北史·卷三三·李灵传》:「元等入城,收管籥。」
  6.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管仲。
  1. 主持、办理。如:「管理」、「管辖」。《史记·卷八七·李斯传》:「管事二十余年。」
  2. 约束、教导。如:「管教」、「看管」。《红楼梦·第五九回》:「干的我管不得,你是我肚里掉出来的,难道也不敢管你不成?」
  3. 理会、顾虑。如:「别管他,我们先走。」《红楼梦·第五九回》:「姑娘你不知道,别管我们闲事。」
  4. 关系、干涉。《红楼梦·第二○回》:「去不去,管我什么事?」
  5. 担任、负责。如:「我管招呼,你管收礼。」
  6. 负责供给。如:「管吃管住」。
  1. 保证、铁定。如:「包管你会满意。」《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关。」
  1. 将、把,与「叫」合用。如:「我管祖母叫奶奶。」、「大家都管他叫大哥。」
日出 rì chū
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整理自网络》
卯 mǎo《國語辭典》

卯 [ mǎo ]

  1. 地支的第四位。
  2. 時辰名。約當早晨五點到七點。
  3. 古代官署例定在卯時進行的報到點名等活動的代稱。如點名稱為「點卯」,點名冊稱為「卯簿」、「卯冊」。《水滸傳·第一○一回》:「一日,王慶五更入衙畫卯,幹辦完了執事,閒步出城南。」
  4. 參見「卯眼 」條。
  1. 對上。如:「他倆卯上了。」
南 nán/nā《國語辭典》

南 [ nán ]

  1. 方位名。与「北」相对。如:「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
  2.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3.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
  1.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 南边的。如:「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南 [ ná ]

  1. 参见「南无 」条。
晖景(暉景)huī jǐng
日影。指白天。景,阴影。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暉景短。”  ——《漢語大詞典》
短 duǎn《國語辭典》

短 [ duǎn ]

  1. 长的相反词:➊ ​ 指距离或长度小。如:「短刀」、「短裙」。➋ ​ 指时间少。如:「昼长夜短」。《书经·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➌ ​ 指才气少。如:「短才」。《晋书·卷六二·刘琨传》:「以臣愚短,当此至难,忧如循环,不遑寝食。」
  1. 过失、缺点。如:「护短」、「揭短」、「说长道短」、「截长补短」。
  1. 缺少。《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我这儿短了两只白皮箱。」
  2. 说别人坏话。《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3. 抢劫。《儒林外史·第四回》:「严乡绅执意不肯,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