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弱质(弱質)ruò zhì
(1).衰弱的体质。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弱质难恒,頽龄易丧,抚鬢生悲,视颜自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王生 道:‘若得贤妻如此用心,使我重见天日,我病体也就减几分了。但恐弱质懨懨,不能久待。’” 清 黄景仁 《过高淳湖水新涨舟行芦苇上十馀里》诗:“先时弱质易惊秋,此日偏令远目愁。”
(2).指女子或女子的身体。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三拍》:“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弱质无以託,横尸无以葬。”《天雨花》第十回:“弱质柔姿怎受刑?” 清 周亮工 《廩延壁上和云间娟姬诗》:“江干弱质浊河边,载得兰苕艷即仙。”
(3).薄弱的才能。 唐 钱珝 《为集贤崔相公让大学士第二表》:“臣腐材弱质,叨列公台,何施尊主之能,未立为臣之节。”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猥用荣章,被之弱质。” 元 贡奎 《次韵袁伯长舟中杂书》之一:“弱质辞官责,归心数驛程。” ——《漢語大詞典》
(2).指女子或女子的身体。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三拍》:“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弱质无以託,横尸无以葬。”《天雨花》第十回:“弱质柔姿怎受刑?” 清 周亮工 《廩延壁上和云间娟姬诗》:“江干弱质浊河边,载得兰苕艷即仙。”
(3).薄弱的才能。 唐 钱珝 《为集贤崔相公让大学士第二表》:“臣腐材弱质,叨列公台,何施尊主之能,未立为臣之节。”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猥用荣章,被之弱质。” 元 贡奎 《次韵袁伯长舟中杂书》之一:“弱质辞官责,归心数驛程。” ——《漢語大詞典》
偃 yǎn《國語辭典》
偃 [ yǎn ]
动- 仰卧。《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巳于行。」《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 仆倒、倒伏。《书经·金縢》:「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仪礼·乡射礼》:「东面偃旌,兴而俟。」
- 覆盖。如:「偃盖」。唐·张乔〈寻桃源〉诗:「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 停止、平息。《书经·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
- 堤防。《周礼·天官·䲣人》:「䲣人掌以时䲣为梁。」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梁,水偃也。」
- 姓。如晋代有偃籍。
弥旷(彌曠)mí kuàng
犹言久别。《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余婴沉痼疾,窜身清 漳 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餘旬。” 李善 注:“ 杜预 《左氏传》注曰:‘弥,远也。’《苍頡篇》曰:‘旷,疎旷也。’” 李周翰 注:“言卧疾从夏至冬,相与远疎已十餘旬也。” 唐 宋之问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诗:“弥旷十餘载,今来宛仍前。” ——《漢語大詞典》
清风(清風)qīng fēng
(1).清微的风;清凉的风。《诗·大雅·烝民》:“ 吉甫 作诵,穆如清风。” 毛 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唐 杜甫 《四松》诗:“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紈扇罗衫,剖瓜解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三:“清风朗日的春早, 莫斯科 天色已经非常和快。”
(2).清惠的风化。《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 注:“清惠之风,同於天德。” 晋 夏侯湛 《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於安寧;归共优游,播清风於长久。”
(3).高洁的品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夫 陶公 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 唐孙华 《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鬱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漢語大詞典》
(2).清惠的风化。《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 注:“清惠之风,同於天德。” 晋 夏侯湛 《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 宋 苏辙 《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於安寧;归共优游,播清风於长久。”
(3).高洁的品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明 李贽 《豫约·感慨平生》:“夫 陶公 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 清 唐孙华 《合肥谒包孝肃祠》诗:“高原遗庙鬱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频 ( 頻 ) pín/bīn
频 [ pín ]
- 屡次,连次:~繁。~仍。~数(shù)(次数多而接连)。~率(lǜ)。~谱。捷报~传。
- 危急:“国步斯~”。
- 并列:“百嘉备舍,群神~行”。
- 古同“颦”。
- 古同“濒”,水边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