腠暖苦肌痒,藏虚唯耳鸣。

卢纶唐代〕《行药前轩呈董山人

不觉老将至,瘦来方自惊。朝昏多病色,起坐有劳声。
腠暖苦肌痒,藏虚唯耳鸣。桑公富灵术,一为保馀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耳鸣

腠 còu《國語辭典》

腠 [ còu ]

  1. 肌肤的纹理。汉·桓宽《盐铁论·轻重》:「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气之分。」
暖 nuǎn《國語辭典》

暖 [ nuǎn ]

  1. 温和、温暖。如:「春暖花开」。《墨子·节用中》:「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宋·欧阳修〈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1. 使冷的变温热。如:「暖酒」、「把手伸过来暖一下。」

暖 [ xuān ]

  1. 参见「[[暖暖」、「暖姝]]」条。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1.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2.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1.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2.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1.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2.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3.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肌 jī《國語辭典》

肌 [ jī ]

  1. 肉。如:「面黄肌瘦」。《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
  2. 皮肤。《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肌如白雪。」《西游记·第七二回》:「佳人洗处冰肌滑,涤荡尘烦玉体新。」
  3. 参见「肌肉 」条。
痒 ( 癢 ) yǎng《國語辭典》

痒 [ yáng ]

  1. 身體器官或皮膚黏膜發生潰瀾或生瘡的症狀。《說文解字·疒不》:「痒,瘍也。」《周禮·天官·疾醫》:「夏時有痒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同「瘍 」。
  1. 憂慮成疾。《詩經·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憂以痒。」漢·毛亨·傳:「痒,病也。」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虚 ( 虛 ) xū
虚 [ xū ]
  1. 空:~无。~实。~度。~名。~左(尊敬地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以左为尊)。空~。乘~而入。
  2. 不真实的:~伪。~假(jiǎ)。~妄。~惊。~夸。~构。~传。~张声势。
  3. 内心怯懦:做贼心~。
  4. 不自满:~心。谦~。~怀若谷(喻对人十分谦虚)。
  5. 抽象的:~词。
  6. 衰弱:~弱。~胖。~汗。~脱。气~。血~。
  7.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8. 同“墟”,大丘。
  9. 同“圩”,集市。
唯 wéi《國語辭典》

唯 [ wéi ]

  1. 独、只有。《易经·同人卦·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楚辞·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通「惟」。
  2. 以、因为。《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 希望、祈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4. 听任、听随。《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 虽。《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通「惟」。
  1. 发语词,无义。《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汉书·卷四○·张良传》:「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通「惟」、「维」。

唯 [ wěi ]

  1. 对于尊长的应答之词,表示恭敬的意思。《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耳鸣(耳鳴)ěr míng
(1).谓耳中作嗡鸣之声。多由中耳、内耳或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隋书·李士谦传》:“或谓 士谦 曰:‘子多阴德。’ 士谦 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 广州 番禺县 冯明府 ,於某夜梦醒,遥闻署后街喧声鼎沸……询吏役则若不知也,咸疑其梦后耳鸣。”
(2).古时以耳鸣为占。《汉书·艺文志》杂占家有《嚏耳鸣杂占》十六卷,证以 汉 简,知此术在 汉 代颇为流行。《太平御览》卷四五九引 汉 蔡邕 《广连珠》:“臣闻目瞤耳鸣,近乎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符,以防其祸。”参阅 饶宗颐 《选堂集林·居延简术数耳鸣目瞤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