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一寸 yī cùn
(1).十分为一寸。引申为微少。《韩非子·说林上》:“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汉 贾谊 《新书·五美》:“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晋书·庾亮传》:“冒亲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至公。” 宋 杨万里 《初夏》诗之一:“雨后觅春无一寸,蔷薇花发釅燕脂。”
(2).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故称。 宋 苏轼 《次韵答王巩》诗:“我有方外客,颜如琼之英,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3).指光阴。 唐 李峤 《书》诗:“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参见“ 一寸阴 ”。 ——《漢語大詞典》
(2).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故称。 宋 苏轼 《次韵答王巩》诗:“我有方外客,颜如琼之英,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3).指光阴。 唐 李峤 《书》诗:“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参见“ 一寸阴 ”。 ——《漢語大詞典》
才分 cái fèn
才能;天资。《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俊 虽并论 文帝 、 临菑 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 临菑 犹美, 文帝 常以恨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才分不同,思绪各异。” 宋 苏轼 《湖州谢上表》:“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 王国维 《人间词话》卷下:“ 梅溪 、 梦窗 、 玉田 、 草窗 、 西麓 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虽时代使然,亦其才分有限也。” ——《漢語大詞典》
鳞 ( 鱗 ) lín
鳞 [ lín ]
-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鱼~。~片。
- 鳞状的:~爪(zhǎo )。~波。~茎。~屑。~集(群集)。遍体~伤。~次栉比。
- 泛指有鳞甲的动物:~鸿(指“鱼雁”,即书信)。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鬐 qí《國語辭典》
鬐 [ qí ]
名- 马颈上的长毛。《尉缭子·制谈》:「犹良骥𫘧駬之驶,彼驾驽马鬐兴角逐,何能绍吾气哉!」《聊斋志异·卷四·驱怪》:「毛周其体,长如马鬐。」
- 鱼脊上的鳍。《仪礼·士虞礼》:「载犹进柢,鱼进鬐。」《庄子·外物》:「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
是日
此日,这一天 ——《整理自网络》
侯 hóu/hòu《國語辭典》
侯 [ hóu ]
名- 中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其余大国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士大夫间彼此的尊称。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宋·朱熹·注:「侯,张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而设正。」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侯嬴。
- 美好。《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笺引韩诗云:「侯,美也。」
- 何。表示疑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之事也。」
- 发语词。相当于「惟」、「维」、「伊」。《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书·卷一○○·叙传上》:「侯屮木之区别兮,苟能实而必荣。」唐·颜师古·注:「侯,发语辞也。」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韩子(韓子)hán zǐ
(1).指 战国 韩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 韩子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陈书·袁宪传论》:“ 韩子 称为人臣委质,心无有二。 宪 弗渝终始,良可嘉焉。”
(2).指 唐 韩愈 。 宋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 韩子 曰:‘ 尧 以是传之 舜 , 舜 以是传之 禹 。’” 明 高启 《驱疟》诗:“ 韩子 盖有託,谁能辨其诗?”按, 韩愈 有《谴疟鬼》诗。 清 刘大櫆 《程书原传赞》:“余未识 秋官 , 秋官 一见余文,即以为今之 韩子 。” 清 董正位 《〈归震川先生全集〉序》:“ 唐 之中叶称 韩子 ,而与 韩子 同时者有 柳子厚 、 李习之 。”
(3).书名。《韩非子》的旧称。《汉书·艺文志》:“《韩子》五十五篇。名 非 , 韩 诸公子,使 秦 , 李斯 害而杀之。” ——《漢語大詞典》
(2).指 唐 韩愈 。 宋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 韩子 曰:‘ 尧 以是传之 舜 , 舜 以是传之 禹 。’” 明 高启 《驱疟》诗:“ 韩子 盖有託,谁能辨其诗?”按, 韩愈 有《谴疟鬼》诗。 清 刘大櫆 《程书原传赞》:“余未识 秋官 , 秋官 一见余文,即以为今之 韩子 。” 清 董正位 《〈归震川先生全集〉序》:“ 唐 之中叶称 韩子 ,而与 韩子 同时者有 柳子厚 、 李习之 。”
(3).书名。《韩非子》的旧称。《汉书·艺文志》:“《韩子》五十五篇。名 非 , 韩 诸公子,使 秦 , 李斯 害而杀之。” ——《漢語大詞典》
良久 liáng jiǔ
很久。《战国策·燕策三》:“左右既前斩 荆軻 , 秦王 目眩良久。” 唐 方干 《题龙泉寺绝顶》诗:“未明先见海底日,良久远鸡方报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少奶奶良久收了眼泪,仍是默默无言。” 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和纺织娘》:“良久,清梦醒来时,却又是满耳的蝉声。” ——《漢語大詞典》
叹息(嘆息)tàn xī
(1).叹气。《礼记·祭义》:“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昭王 临朝叹息。”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 桓 灵 也。”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清 魏源 《圣武纪》卷二:“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
(2).叹美;赞叹。《汉书·公孙弘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 枚生 ,见 主父 而叹息。羣士向慕,异人并出。” 宋 陆游 《风雨中望峡口短歌》:“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
(1).叹气;嗟叹。《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嘆息之声。”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吞声何足道,嘆息空悽然。”《西游记》第九六回:“那二老正在那里閒讲閒论,--説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嘆息。” 刘大白 《邮吻·黄叶》诗:“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2).赞叹。《后汉书·朱晖传》:“ 暉 又与同郡 陈揖 交善, 揖 早卒,有遗腹子 友 , 暉 常哀之,及司徒 桓虞 为 南阳 太守,召 暉 子 駢 为吏, 暉 辞 駢 而荐 友 。 虞 嘆息,遂召之。” ——《漢語大詞典》
(2).叹美;赞叹。《汉书·公孙弘传》:“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 枚生 ,见 主父 而叹息。羣士向慕,异人并出。” 宋 陆游 《风雨中望峡口短歌》:“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
(1).叹气;嗟叹。《礼记·祭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愾然必有闻乎其嘆息之声。”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吞声何足道,嘆息空悽然。”《西游记》第九六回:“那二老正在那里閒讲閒论,--説甚么兴衰得失,谁圣谁贤,当时的英雄事业,而今安在,诚可谓大嘆息。” 刘大白 《邮吻·黄叶》诗:“和树枝最亲密的黄叶;当它对伴侣告辞的时候,微微地--只是临风的一声叹息。”
(2).赞叹。《后汉书·朱晖传》:“ 暉 又与同郡 陈揖 交善, 揖 早卒,有遗腹子 友 , 暉 常哀之,及司徒 桓虞 为 南阳 太守,召 暉 子 駢 为吏, 暉 辞 駢 而荐 友 。 虞 嘆息,遂召之。” ——《漢語大詞典》
相看 xiāng kàn
(1).互相注视;共同观看。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迴照金屏里,脉脉两相看。” 唐 杜甫 《又呈窦使君》诗:“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宋 杨万里 《记罗杨二子游南岭石人峰》诗:“二子相看面无色,疾趋山后空王宅。”
(2).探望。 宋 范仲淹 《再奏雪张亢》:“又进士 黄通 来 涇州 相看,与钱五十贯文。”
(3).对待;看待。 宋 沈俶 《谐史》:“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於 寳叔塔 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再生缘》第二一回:“望祈照拂如儿女,万勿相看当上宾。” ——《漢語大詞典》
(2).探望。 宋 范仲淹 《再奏雪张亢》:“又进士 黄通 来 涇州 相看,与钱五十贯文。”
(3).对待;看待。 宋 沈俶 《谐史》:“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於 寳叔塔 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再生缘》第二一回:“望祈照拂如儿女,万勿相看当上宾。”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动-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