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怜 ( 憐 ) lián《國語辭典》
- 「怜 」的异体字。
费思(費思)fèi sī
耗费神思。 晋 郭璞 《客傲》:“无沉冥之韵,而希风乎 严光 ,徒费思於钻咏,摹洞林乎连山,尚何名乎。”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物部上·水牌》:“遇事书方省费思,光明粉地界朱丝。”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衔泪(銜淚)xián lèi
含着泪水。 南朝 宋 鲍照 《梦归乡》诗:“衔泪出郭门,抚剑无人逵。”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 灞 。”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衔枚(啣枚)xián méi
(1).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周礼·夏官·大司马》:“羣司马振鐸,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北齐书·平泰王归彦传》:“乃载( 高归彦 )以露车,衔枚面缚……弃世。”《南史·沈约传》:“ 林子 衔枚夜袭,即屠其城。”《水浒传》第一一八回:“马摘鸞铃,军士衔枚,前到 宋 军寨栅。”
(2).谓闭口不言。《楚辞·九辩》:“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 南朝 梁 沈约 《〈宋书〉自序》:“夫穿掘之侣,必衔枚以晦其迹。”
(3).泛指寂静无声。《文选·枚乘〈七发〉》:“迴翔 青篾 ,衔枚 檀桓 。” 李善 注:“衔枚,水无声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群熊》:“癸卯初,有熊数十万,从内乡硤石,入西南山,衔枚并进。”
(4).指人行迹隐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文山 效之,作《黑赋》曰:‘ 孙臏 衔枚之际,半夜失踪; 达摩 面壁以来,九年闭目。’”
衔枚。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横衔口中,以防喧哗。 明 沈采 《千金记·破赵》:“疾走啣枚,刀鎗要整齐。”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誓师》:“待昏黑时,臣将左军,啣枚泝江而上五里以待。” 清 陈梦雷 《赠秘书觉道弘五十韵》:“啣枚趋鸟道,卷甲护巖城。” ——《漢語大詞典》
(2).谓闭口不言。《楚辞·九辩》:“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 南朝 梁 沈约 《〈宋书〉自序》:“夫穿掘之侣,必衔枚以晦其迹。”
(3).泛指寂静无声。《文选·枚乘〈七发〉》:“迴翔 青篾 ,衔枚 檀桓 。” 李善 注:“衔枚,水无声也。”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群熊》:“癸卯初,有熊数十万,从内乡硤石,入西南山,衔枚并进。”
(4).指人行迹隐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文山 效之,作《黑赋》曰:‘ 孙臏 衔枚之际,半夜失踪; 达摩 面壁以来,九年闭目。’”
衔枚。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横衔口中,以防喧哗。 明 沈采 《千金记·破赵》:“疾走啣枚,刀鎗要整齐。”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誓师》:“待昏黑时,臣将左军,啣枚泝江而上五里以待。” 清 陈梦雷 《赠秘书觉道弘五十韵》:“啣枚趋鸟道,卷甲护巖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