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铅惭砥砺,挥策愧驽骀。

卢纶唐代〕《书情上大尹十兄

紫陌绝纤埃,油幢千骑来。剖辞纷若雨,奔吏殷成雷。
圣泽初忧壅,群心本在台。海鳞方泼剌,云翼暂徘徊。
芳室芝兰茂,春蹊桃李开。江湖馀派少,鸿雁远声哀。
命厌蓍龟诱,年惊弟侄催。磨铅惭砥砺,挥策愧驽骀。
玉管能喧谷,金炉可变灰。应怜费思者,衔泪亦衔枚。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磨铅砥砺驽骀

磨铅(磨鉛)mó qiān
亦作“ 磨鈆 ”。
(1).磨研铅粉涂抹误字。谓勤于校订或撰述。 唐 黄滔 《与刑部郑郎中启》:“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鈆未至,刻楮非工。” 宋 曾巩 《伯常少留别业寄诗索酒因以奉报》诗:“多情置驛邀佳客,好事磨鈆勘旧经。”
(2).自谦词。铅,铅刀,指钝刀,比喻低劣的才能。 唐 骆宾王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磨铅不霑用,弹鋏欲谁申?” 唐 钱起 《县内水亭晨兴听讼》诗:“磨铅辱利用,策蹇愁前程。”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甫磨铅而就职,遽置醴以均恩。”  ——《漢語大詞典》
惭 ( 慚 ) cán
惭 [ cán ]
     ◎ 羞愧:~愧。羞~。~色。~惧。~怍。~赧。~颜。自~形秽。
砥砺(砥礪)dǐ lì
亦作“ 砥厉 ”。
(1).磨石。《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 崦嵫之山 …… 苕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 郭璞 注:“磨石也。精为砥,粗为礪。” 三国 魏 曹丕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礱之以砥礪,错之以他山。” 唐 柳宗元 《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 雍 之块璞,皆可以备砥礪。” 郁达夫 《为浪漫兄题刘大师画吉了君濂画石》诗:“顽石从来坚砥礪, 汉 禽自古薄夷酋。”
(2).在磨石上磨。《荀子·性恶》:“ 闔閭 之干将、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新砥礪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匣出佩刀,日砥礪,不能断髮。” 郭沫若 《前茅·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他在砥砺他犀利的金箭,要把天魔射死。”
(3).磨练;锻炼。《墨子·节葬下》:“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於天下。”《后汉书·窦融传》:“ 融 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故位在鷙击,砥礪其气。” 宋 苏轼 《与王庆源之子书》:“惟望昆仲力学砥礪,以显扬不坠为心。” 郭沫若 《沸羹集·为革命的民权而呼吁》:“工具必见诸实用,砥礪改进,以期日新又新。”
(4).激励;勉励。《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礪百姓。”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 傅母 ﹞砥厉女之心以高节。” 清 戴名世 《〈梅文常稿〉序》:“吾 江 南文学礼义之邦,推 宣城 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礪末俗。” 曹禺 等《胆剑篇》第五幕:“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苦成崖’。它成了 越国 父老经常教诲砥砺子弟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
挥 ( 揮 ) huī
挥 [ huī ]
  1. 舞动,摇摆:~动。~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舞。~手。
  2. 抛洒,甩出:~泪。~霍。~洒。~汗如雨。
  3. 散发:~发。发~。~斥(奔放)。
  4. 指派,命令:指~。~军。~师。
策 cè《國語辭典》

策 [ cè ]

  1. 馬鞭。《左傳·文公十三年》:「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2. 枴扙。《淮南子·墬形》:「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鈴鈴。」
  3. 蓍草稱為「策」。《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
  4. 計謀。如:「獻策」、「束手無策」。《戰國策·秦策一》:「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也。」
  5. 古代以竹簡記事然後連編成策。《孟子·盡心下》:「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通「冊」。
  6. 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7. 永字八法之一,為斜書向上之一筆。
  8. 姓。如明代有策敏。
  1. 鞭打、驅使。如:「策馬前進」。《楚辭·宋玉·九辯》:「郤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乘白馬而不前,策青騾而轉礙。」
  2. 督促、勉勵。南朝齊·蕭子良〈與孔中丞稚珪書〉:「孜孜策勵,良在於斯。」《宋史·卷四三四·葉適傳》:「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
  3. 扶、拄。《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宋·盧袓皋〈浣溪沙·午睡醒來〉詞:「午睡醒來策瘦筇,幾痕茸綠徑苔封。」
愧 kuì/chŏu《國語辭典》

愧 [ kuì ]

  1. 因理虧或做錯事,而感到難為情。如:「慚愧」、「愧不敢當」。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明·宋濂〈秦士錄〉:「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
  2. 辱人而使之感到羞慚。《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季孟嘗折愧子陽而不受其爵。」
  3. 辜負、對不起。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 羞慚。如:「面有愧色」。
驽骀(駑駘)nú tái
(1).指劣马。《楚辞·九辩》:“却騏驥而不乗兮,策駑駘而取路。” 唐 李群玉 《骢马》诗:“青芻与白水,空笑駑駘肥。” 清 陈维嵩 《簇水·见古寺放生马而叹之》词:“草头一点,猛气削駑駘凡马。”
(2).喻低劣的才能。《晋书·荀崧传》:“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思竭駑駘,庶增万分。” 明 唐顺之 《与王尧衢书》:“当今之士,隐居篤学、修名砥节如 湖州 唐子 、 平凉 赵子 辈者,凡若干人,僕之駑駘,十不及其二三。”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集〉弁言》:“我于愧怍之馀,一面想乘此机会把自己充实一些,以作继续为社会勉竭驽骀的准备;一面仍时常不忘须就浅见所及,记些出来向垂念我的好友们报告报告。”
(3).喻才能低劣者。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割捨了我个老裙釵,博着你个泼駑駘。”
(4).平庸无能。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具庆》:“自媿駑駘,幸覩容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承大帅栽培,深恐駑駘,不足以副宪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