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萍藏废井,黄叶隐危堤。

卢纶唐代〕《客舍苦雨即事寄钱起郎士元二员外

积雨暮凄凄,羁人状鸟栖。响空宫树接,覆水野云低。
穴蚁多随草,巢蜂半坠泥。绕池墙藓合,拥溜瓦松齐。
旧圃平如海,新沟曲似溪。坏阑留众蝶,欹栋止群鸡。
莠盛终无实,槎枯返有荑。绿萍藏废井,黄叶隐危堤。
闾里欢将绝,朝昏望亦迷。不知霄汉侣,何路可相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绿萍黄叶

绿萍 lǜ píng
亦作“绿苹”。 绿色的浮萍。 南朝 梁武帝 《十喻诗·如炎》:“金波扬素沫,银浪翻緑萍。” 唐 贾岛 《昆明池泛舟》诗:“一枝青竹榜,泛泛緑萍里。” 元 贡奎 《题陈氏所藏著色山水图》诗:“素波净如镜,緑苹点溪湾。”  ——《漢語大詞典》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废 ( 廢 ) fèi
废 [ fèi ]
  1. 停止,不再使用:~弛(应该施行而不施行)。~除。~黜(罢免,革除)。~帝(被废黜的皇帝)。~弃。~止。~置。因噎~食。
  2. 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话。~品。~墟(受到破坏之后变成荒芜的地方)。
  3. 没有用的东西:修旧利~。利用“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4. 荒芜,衰败:田园荒~。几经兴~。
  5. 重伤或杀死某人:~了他。
井 jǐng《國語辭典》

井 [ jǐng ]

  1. 為汲水而挖掘的深洞。如:「水井」、「枯井」。《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
  2. 像井的坑洞。如:「鹽井」、「油井」。
  3. 人口聚居的地方。如:「市井」。《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從之。」唐·陳子昂〈謝賜冬衣表〉:「三軍協慶,萬井相歡。」
  4. 家鄉。如:「鄉井」、「離鄉背井」。
  5. 周代田制以百畝為一井。參見「井田 」條。
  6.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坎(☵)​上。表示君子修德,終始無變之象。
  7. 姓。如明代有井源。
  1. 整齊的樣子。如:「井井有條」。
黄叶(黄葉)huáng yè
(1).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南朝 梁 丘迟 《赠何郎》诗:“檐际落黄叶,堦前网緑苔。” 唐 李白 《秋思》诗:“ 燕支 黄叶落,妾望 白登臺 。”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繫着青驄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崔孝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漢語大詞典》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危 wēi《國語辭典》

危 [ wéi ]

  1. 不安全。如:「危险」。《左传·昭公十八年》:「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
  2. 病重。如:「病危」、「垂危」。《隋书·卷六三·元寿传》:「又命其子舍危惙之母,为聚敛之行。」《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新城耿十八,病危笃,自知不起。」
  3. 高耸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宋·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4. 正直的。如:「危言」、「危行」。
  5. 不正的、偏颇的。《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6. 艰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 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1. 恐惧、不安。《战国策·西周策》:「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2. 伤害。《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汉·王充《论衡·答佞》:「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
  1. 屋脊。《史记·卷四四·魏世家》:「痤因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宋·苏轼〈凌虚台记〉:「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2. 姓。如宋代有危祜。
堤 dī《國語辭典》

堤 [ tí ]

  1. 在江、河、湖、海边修筑的防水建筑物,以阻止水患,多用土或石修砌而成。如:「河堤」、「海堤」、「防波堤」。《老残游记·第一三回》:「这些堤里百姓怎样好呢?须得给钱,叫他们搬开才好。」
  2. 陶瓷瓶的底座。《淮南子·诠言》:「蓼菜成行,瓶瓯有堤。」汉·高诱·注:「堤,瓶瓯下安也。」
  1. 修筑堤防。宋·苏轼〈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今也堤之而庐民甚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

堤 [ ​dī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