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圃平如海,新沟曲似溪。

卢纶唐代〕《客舍苦雨即事寄钱起郎士元二员外

积雨暮凄凄,羁人状鸟栖。响空宫树接,覆水野云低。
穴蚁多随草,巢蜂半坠泥。绕池墙藓合,拥溜瓦松齐。
旧圃平如海,新沟曲似溪。坏阑留众蝶,欹栋止群鸡。
莠盛终无实,槎枯返有荑。绿萍藏废井,黄叶隐危堤。
闾里欢将绝,朝昏望亦迷。不知霄汉侣,何路可相携。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圃 pǔ《國語辭典》

圃 [ pǔ ]

  1. 种植蔬菜、花卉或瓜果的园地。如:「菜圃」、「花圃」、「园圃」。唐·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 以种植蔬菜、花卉、瓜果为业的人。《论语·子路》:「吾不如老圃。」
  3. 泛指一般供学习的场所。如:「学圃」、「书圃」、「艺圃」。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海 hǎi《國語辭典》

海 [ hǎi ]

  1. 地球上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如:「南海」、「黄海」、「地中海」。
  2. 海水。《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
  3. 内陆的大湖或人工湖。如:「青海」、「中南海」。
  4. 积聚众广的人或物。如:「棉海」、「人海」、「火海」、「花海」。
  5. 领域、渊薮。如:「苦海无边」、「学海无涯」。宋·陆游〈休日感兴〉诗:「宦海风波实饱经,久将人世寄邮亭。」
  6. 荒远之地。《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汉·郑玄·注:「四海,犹四方也。」
  7. 较宽大的器皿。如:「茶海」、「酒海」。
  8. 姓。如金代有海里。
  1. 巨大的。如:「海派」、「海量」、「海口」。
  1. 任意的、漫无目标的。《红楼梦·第七回》:「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 惯了。」《海上花列传·第九回》:「阿珠、阿金大都跟著海骂。莲生气得怔怔的,半晌说不出话。」
  2. 狠狠的、严重的。如:「他严重怠工,所以被老板海刮了一顿。」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沟 ( 溝 ) gōu
沟 [ gōu ]
  1. 流水道:水~。山~。~渠。[沟通]使两方通达:~文化。
  2. 像沟的东西:车~。瓦~。交通~。
曲 qū/qǔ《國語辭典》

曲 [ qū ]

  1. 拐弯的地方。如:「山曲」、「河曲」。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
  2. 事理不直。如:「是非曲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3. 心中的隐情。如:「衷曲」、「心曲」、「互通款曲」。
  4. 偏僻的小地方。如:「乡曲」。唐·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是也。」
  5. 局部、一部分。《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
  6. 养蚕的器具。《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
  7. 姓。如汉代有曲证。
  1. 弯折。如:「曲膝」、「曲突徙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通「屈」。
  1. 不直的。如:「曲线」、「曲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曲刃钩之,直兵推之。」
  2. 不正的、偏邪的。如:「歪曲」、「邪曲」。《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1. 勉强的。如:「委曲求全」。《镜花缘·第四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务望舅舅曲从。」
  2. 周全、尽心尽力。如:「曲尽孝道」。《易经·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 [ qǔ ]

  1. 乐歌。如:「歌曲」、「小曲」、「舞曲」、「曲高和寡」。唐·杜甫〈赠花卿〉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 文体名。中国古典韵文之一。元时最盛行,故称为「元曲」。分散曲、剧曲二种。
  3. 量词。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高歌一曲」。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一斛珠·晚妆初过〉词:「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溪 xī《國語辭典》

溪 [ xī ]

  1. 山间的小河流。后泛指小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唐·杜甫〈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溪 [ ​qī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