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小人 xiǎo rén
(1).平民百姓。指被统治者。《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汉书·董仲舒传》:“《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弘义让以勗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从古以来,富贵空花,荣华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名传万古,随你负担小人,闻之起敬。”
(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燕 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僕云]小人也辛苦,待歇息也。” 明 许时泉 《写风情》:“小人是 杜司空 衙中差人。”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王孙》:“ 王 跽曰:‘小人贫苦无家室,復病哮喘,託此以蔽风雨有年矣。’”
(3).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 许汜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 刘备 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情愿伏侍小娘子前去。”
(4).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5).识见浅狭的人。《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 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 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 樊须 ,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舆夫力倦,且苦腹馁。 啟新 出所携莲子与舆夫各一,曰:‘聊以止飢。’舆夫微笑,盖笑其所与之少也。而 啟新 误以为舆夫得莲子故喜,即曰:‘汝辈真小人,顷者色甚苦,得一莲便笑矣。’”
(6).人格卑鄙的人。《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於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姦佞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頽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箇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7).特指小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
(8).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 集注:“此小人亦谓僕隶下人也。”
(9).小孩子。《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説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説是小孩子话。” 刘半农 《拟儿歌--小猪落地》:“‘小猪落地三升糠’,小人落地无抵扛!”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
(10).引申为小一辈的人。 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三章:“可你们看看,这是俺公公婆婆给俺们小人吃的吃食。”
(11).身材短小的人。《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东方朔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朱衣玄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俄而尺许小人,连遱而出,至不可数。”
(12).下等的酒。 唐 杜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觴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灰觴醉人者为小人。” ——《漢語大詞典》
(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燕 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僕云]小人也辛苦,待歇息也。” 明 许时泉 《写风情》:“小人是 杜司空 衙中差人。”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王孙》:“ 王 跽曰:‘小人贫苦无家室,復病哮喘,託此以蔽风雨有年矣。’”
(3).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 许汜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 刘备 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情愿伏侍小娘子前去。”
(4).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 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5).识见浅狭的人。《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 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 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 樊须 ,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舆夫力倦,且苦腹馁。 啟新 出所携莲子与舆夫各一,曰:‘聊以止飢。’舆夫微笑,盖笑其所与之少也。而 啟新 误以为舆夫得莲子故喜,即曰:‘汝辈真小人,顷者色甚苦,得一莲便笑矣。’”
(6).人格卑鄙的人。《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君子小人之目,始於 大禹 誓师之辞,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盖谓废仁哲任姦佞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 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頽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君子小人只是箇正不正。” 许地山 《女国士》:“你配说吗?偷东西的是君子,还是小人?”
(7).特指小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
(8).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 集注:“此小人亦谓僕隶下人也。”
(9).小孩子。《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説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説是小孩子话。” 刘半农 《拟儿歌--小猪落地》:“‘小猪落地三升糠’,小人落地无抵扛!”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
(10).引申为小一辈的人。 秦兆阳 《在田野上前进》第十三章:“可你们看看,这是俺公公婆婆给俺们小人吃的吃食。”
(11).身材短小的人。《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东方朔 《神异经》:“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朱衣玄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髻》:“俄而尺许小人,连遱而出,至不可数。”
(12).下等的酒。 唐 杜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觴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灰觴醉人者为小人。”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名-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动-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 姓。如汉代有遇冲。
寒暑 hán shǔ
(1).寒冬暑夏。常指代一年。《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高亨 注:“此句指……已经过一个寒暑,即一年。” 晋 陆机 《赴洛》诗之二:“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 宋 王得臣 《麈史·序》:“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於京师,凡十閲寒暑,如窃一第。” 郭小川 《夜进塔里木》诗:“三五九旅哟,一别二十寒暑。”
(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为觚,提携颠倒。时措之宜,发於隐奥。寒暑燥湿,不改其操。”《红楼梦》第九九回:“ 贾母 等一则怕他招受寒暑,二则恐他睹景伤情。”
(3).指彼此问候起居寒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张 遂诣 刘 , 刘 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唐 韦应物 《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4).犹言翻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刘子振 ﹞尤好陵轢同道,詆訐公卿。不耻干索州县,稍不如意,立致寒暑;以至就试明庭,稠人广众,罕有与之谈者。” ——《漢語大詞典》
(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为觚,提携颠倒。时措之宜,发於隐奥。寒暑燥湿,不改其操。”《红楼梦》第九九回:“ 贾母 等一则怕他招受寒暑,二则恐他睹景伤情。”
(3).指彼此问候起居寒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张 遂诣 刘 , 刘 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 唐 韦应物 《相逢行》:“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4).犹言翻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刘子振 ﹞尤好陵轢同道,詆訐公卿。不耻干索州县,稍不如意,立致寒暑;以至就试明庭,稠人广众,罕有与之谈者。” ——《漢語大詞典》
不可 bù kě
(1).不可以;不可能。《公羊传·文公九年》:“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 前蜀 韦庄 《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爸爸十岁的时候,家中就为他请了个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2).不答应;不准许。《穀梁传·昭公三十一年》:“ 晋侯 使 荀櫟 唁公於 乾侯 。唁公不得入於 鲁 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 意如 也。’” 范宁 注:“言己已告 鲁 求纳君,唯 意如 不肯。”《史记·刺客列传》:“诚得劫 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若 曹沫 之与 齐桓公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 明州 时, 吕相 欲并从官听自便, 高宗 不可,乃止。”
(3).不轻易赞同或遵奉。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臣窃谓 仲淹 秉朴忠之心,怀直谅之节……观其临事不可,言必忤上,竭忠奉国,夫岂私其身哉?”
(4).谓不符合,不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早是我受不过狠毒的儿夫气,更那堪不可公婆意!”
(5).犹不堪。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去年重阳不可説,南城夜半千謳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6).指缺点、过错。 宋 王安石 《别少述》诗:“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
(7).与“非”连用,“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三:“我却有个不解的难题,非问问他们不可。”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