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

韩愈唐代〕《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籍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
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
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
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
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
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
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
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
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
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哀情逢吉语,惝恍难为双。
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
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
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
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
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
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
黄昏次汜水,欲过无舟航。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
中流上滩潬,沙水不可详。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
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甲午憩时门,临泉窥斗龙。
东南出陈许,陂泽平茫茫。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
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
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
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
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舒舒楚山丛丛

淮 huái《國語辭典》

淮 [ huái ]

  1. 参见「淮河 」条。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舒舒 shū shū
(1).水流缓慢貌。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 淮 之水舒舒, 楚 山直丛丛。” 宋 苏轼 《新渠诗》:“ 新渠 之水,其来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
(2).行动迟缓貌。 唐 韩愈 《复志赋》:“排国门而东出兮,慨余行之舒舒。” 宋 王安石 《得子固书因寄》诗:“子行何舒舒,吾望已汲汲。”
(3).安适貌。 唐 孟郊 《靖安寄居》诗:“役生皆促促,心竟谁舒舒。” 明 方孝孺 《思孝堂记》:“人恒在乎亲侧,朝而怡怡,暮而舒舒,岂知其为乐哉?”
(4).迎风飘拂貌。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公来自东,旗纛舒舒。” 宋 陆游 《将之京口》诗:“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  ——《漢語大詞典》
楚山 chǔ shān
(1).山名。即 荆山 。在 湖北省 西部, 武当山 东南, 汉江 西岸。有 抱玉岩 ,相传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于此。《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振檝发 吴州 ,秣马陵 楚山 。” 李善 注:“ 韩子 曰:‘ 楚 和氏 得璞玉於 楚山 之中。’”
(2).山名。即 商山 。在 陕西省 商县 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丹水》:“ 楚水 注之,水源出 上洛县 西南 楚山 。昔四皓隐於 楚山 ,即此山也。”
(3).泛指 楚 地之山。 唐 张说 《对酒行巴陵作》诗:“鸟哭 楚 山外,猿啼 湘 水阴。” 宋 张孝祥 《满江红·于湖怀古》词:“凝望眼, 吴 波不动, 楚 山丛碧。” 明 高启 《送王助教归临川》诗:“梦中 燕 月冷,望里 楚 山微。”  ——《漢語大詞典》
直 zhí《國語辭典》

直 [ zhí ]

  1. 不弯曲的。如:「笔直」、「直线」。
  2. 不邪曲,没有私心的。如:「正直」、「耿直」。
  3. 纵的、竖的。如:「直行书写」、「铅直线」。
  4. 行为或性格坦白爽快。如:「心直口快」、「直性子」。
  5. 呆板、僵硬。如:「两眼发直」、「双腿僵直」。
  1. 但、只、不过。《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 竟然、居然。金·元好问〈水调歌头·恨人闲〉词:「恨人闲、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水浒传·第一回》:「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
  3. 没有间隔的。参见「直达 」条。
  1. 抵得上。《史记·卷三○·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通「值」。
  2. 抵挡。《汉书·卷二三·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3. 当班、站勤。《金史·卷一七·哀宗本纪上》:「日二人直,备顾问。」通「值」。
  1. 报酬、酬金。《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2. 姓。如汉代有直不疑。
丛丛 cóng cóng
聚集貌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