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

韩愈唐代〕《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籍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
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
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
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
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
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
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
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
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
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哀情逢吉语,惝恍难为双。
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
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
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
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
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
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
黄昏次汜水,欲过无舟航。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
中流上滩潬,沙水不可详。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
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甲午憩时门,临泉窥斗龙。
东南出陈许,陂泽平茫茫。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
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
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
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
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二三子宦游在西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友 yǒu《國語辭典》

友 [ yǒu ]

  1. 意气相投、情谊互通的人。如:「好友」、「益友」、「至友」。《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唐·柳宗元〈师友箴〉:「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
  1. 兄弟相亲相爱。《书经·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南史·卷六○·傅昭传》:「昭弟映,字徽远,三岁而孤。兄弟友睦,修身励行,非礼不动。」
  2. 结交。《史记·卷三七·卫康叔世家》:「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
  3. 亲爱。《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 有友好关系的。如:「友军」、「友邦」。
二三子 èr sān zǐ
犹言诸君;几个人。《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鐸。”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眷我二三子,辞义丽金雘。” 唐 韩愈 《山石》诗:“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宋 梅尧臣 《春日游龙门山寺》诗:“还邀二三子,共到凿龙游。”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黄子久别居》:“余居是山,夏初与二三子相羊瀑流间,得芝草三耦。”  ——《漢語大詞典》
宦游(宦遊)huàn yóu
旧谓外出求官或做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素与 临邛 令 王吉 相善, 吉 曰:‘ 长卿 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易水》:“访诸耆旧,咸言 昭王 礼宾,广延方士。至如 郭隗 、 乐毅 之徒, 邹衍 、 剧辛 之儔,宦游歷説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我友二三子,宦游在 西京 。”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王 相 珪 当国,有故人至政事堂,公问劳甚厚,其人宦游不遂,有憔悴可怜之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自来 西洛 是吾乡,宦游在四方,寄居 咸阳 。” 明 张居正 《初秋》诗之三:“摇落怜乡思,居诸感宦游。”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逼除,迎父至官舍,团圞度岁,亦宦游中仅事也。”
同“ 宦游 ”。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长卿 久宦游,不遂而困,来过我。”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诰身状》:“臣家传儒素,母实劬劳,每织屨以资臣宦游,尝断织以勉臣师学。”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僕从先人宦游南北, 崇寧 癸未到京师,卜居於州西 金梁桥 西夹道之南。” 明 唐顺之 《有司查脚色》诗之二:“逃名最喜称无姓,抱病还应厌有身。説着宦游如一梦,不知犹是籍中人。” 清 冯桂芬 《〈鸿雪因缘〉序》:“自来英硕赡闻之士,类能以宦游辙迹所至,见之著録,垂示方来。”  ——《漢語大詞典》
在西
仪礼宰夫设其丰于稻西注酒在东浆在西是所谓左酒右浆  ——《分类字锦》
京 jīng《國語辭典》

京 [ jīng ]

  1. 人工所堆砌的高丘。《说文解字·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汉·毛亨·传:「京,高丘也。」《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
  2. 大的方形谷仓。《管子·轻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
  3. 国都、首都。如:「京师」、「帝京」。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4. 数目字。古代以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孙子算经·卷上》:「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
  5. 姓。如汉代有京房。
  1. 高大。《尔雅·释诂》:「京,大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燎京薪,駴雷鼓。」
  1. 齐等、比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京 [ yuán ]

  1. 墓地。如:「九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