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韩愈唐代〕《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籍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
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
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
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
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
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
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
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
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
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
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哀情逢吉语,惝恍难为双。
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
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
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
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
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
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
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
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
黄昏次汜水,欲过无舟航。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
中流上滩潬,沙水不可详。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
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甲午憩时门,临泉窥斗龙。
东南出陈许,陂泽平茫茫。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
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
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
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
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对食共言无倦

对食(對食)duì shí
(1).共同进餐。《东观汉记·鲍永传》:“上大喜,与 永 对食。”
(2).面对食物。 唐 杜甫 《夏日叹》诗:“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3).古代指宫女之间或宫女与阄人之间相恋。《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房 与 宫 对食。”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妬忌也。” 房 , 道房 ; 宫 , 曹宫 ,皆宫女。《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 长孙 乳媪曰 客氏 ,素私侍 朝 ( 魏朝 ),所谓对食者也。及 忠贤 入,又通焉。”参阅 吴世昌 《〈汉书·外戚传〉“对食”解》《关于宫中“对食”》。  ——《漢語大詞典》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1.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1.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2.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1.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共言
后汉书郭太傅茅容字季伟陈留人年四十馀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𣗳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奇其异遂与共言  ——《韵府拾遗 元韵》
无倦(無倦)wú juàn
亦作“ 无勌 ”。 不懈怠;不厌烦。《论语·颜渊》:“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荀子·尧问》:“忠信无勌,而天下自来。” 杨倞 注:“言精专不怠而天下自归,不必致也。”《宋书·乐志二》:“乐有文,礼无倦。”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酷爱支更铃柝,巡行达旦无倦。”  ——《漢語大詞典》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