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无轻虏犯旌旗。

卢纶唐代〕《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

渥洼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中有重臣承霈泽,
外无轻虏犯旌旗。山川自与郊坰合,帐幕时因水草移。
敢谢亲贤得琼玉,仲宣能赋亦能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轻虏旌旗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轻虏(輕虜)qīng lǔ
轻捷剽悍的敌人。 唐 卢纶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中有重臣承霈泽,外无轻虏犯旌旗。”  ——《漢語大詞典》
犯 fàn《國語辭典》

犯 [ fàn ]

  1. 侵害、干擾、沖撞。如:「侵犯」、「干犯」、「冒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國語·晉語八》:「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2. 抵觸、違背。如:「犯法」、「犯規」、「違法犯紀」。《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正,則杜之。」
  3. 發生。如:「他愛說謊的老毛病又犯了。」《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你們忒不留神,二爺犯了病也不來回我。」
  4. 冒著。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多。」
  5. 落進、落到。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我兒也,你今日犯到我這衙門裡來 。」《老殘遊記·第五回》:「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
  1. 有罪的人。如:「主犯」、「從犯」、「罪犯」、「嫌犯」。
  1. 值得。如:「犯不著」。《紅樓夢·第七五回》:「四丫頭也不犯囉唕你,卻是誰呢?」
旌旗(旌旂)jīng qí
亦作“ 旌旂 ”。亦作“旍旂”。亦作“旍旗”。
(1).旗帜的总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 汉 应玚 《弈势》:“旌旂既列,权虑蜂。” 汉 枚乘 《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三国 魏 曹植 《怀亲赋》:“步壁垒之常制,识旌旗之所停。”《宋书·谢晦传》:“旍旂相照,蔽夺日光。”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旌旗蔽满寒空,鱼阵整,从容虎帐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土鲁番表文》:“旌旂闪烁,超越乎 墨乌戚尔 。”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借指军士。 唐 王昌龄 《青楼曲》之一:“白马金鞍从 武皇 ,旌旗十万宿 长杨 。”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