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报箫韶发,杯看沆瀣生。

杨巨源唐代〕《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文物京华盛,讴歌国步康。瑶池供寿酒,银汉丽宸章。
灵雨含双阙,雷霆肃万方。代推仙祚远,春共圣恩长。
凤扆临花暖,龙垆旁日香。遥知千万岁,天意奉君王。
鸳鹭彤庭际,轩车绮陌前。九城多好色,万井半祥烟。
人醉逢尧酒,莺歌答舜弦。花明御沟水,香暖禁城天。
赐宴文逾盛,徵歌物更妍。无穷艳阳月,长照太平年。
云陛临黄道,天门在碧虚。大明含睿藻,元气抱宸居。
戈偃征苗后,诗传宴镐初。年华富仙苑,时哲满公车。
化入絪缊大,恩垂涣汗馀。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
玉漏飘青琐,金铺丽紫宸。云山九门曙,天地一家春。
瑞霭方呈赏,暄风本配仁。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
文雅逢明代,欢娱及贱臣。年年未央阙,恩共物华新。
垂拱乾坤正,欢心品类同。紫烟含北极,玄泽付东风。
珠缀留晴景,金茎直晓空。发生资盛德,交泰让全功。
间气登三事,祥光启四聪。遐荒似川水,天外亦朝宗。
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
汉典方宽律,周官正采诗。碧宵传凤吹,红旭在龙旗。
造化膺神契,阳和沃圣思。无因随百兽,率舞奉丹墀。
睿德符玄化,芳情翊太和。日轮皇鉴远,天仗圣朝多。
曙色含金榜,晴光转玉珂。中宫陈广乐,元老进赓歌。
莲叶看龟上,桐花识凤过。小臣空击壤,沧海是恩波。
物象朝高殿,簪裾溢上京。春当九衢好,天向万方明。
乐报箫韶发,杯看沆瀣生。芙蓉丹阙暖,杨柳玉楼晴。
阊阖开中禁,衣裳俨太清。南山同圣寿,长对凤凰城。
日上苍龙阙,香含紫禁林。晴光五云叠,春色九重深。
赏叶元和德,文垂雅颂音。景云随御辇,颢气在宸襟。
永保无疆寿,长怀不战心。圣朝多庆赐,琼树粉墙阴。
化洽生成遂,功宣动植知。瑞凝三秀草,春入万年枝。
凤掖嘉言进,鸳行喜气随。仗临丹地近,衣对碧山垂。
渥泽方柔远,聪明本听卑。愿同东观士,长对汉威仪。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箫韶沆瀣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报 ( 報 ) bào
      报 [ bào ]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
      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
      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
      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
      箫韶(簫韶)xiāo sháo
      (1). 舜 乐名。《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万钧之为重,衝飈不能移,《簫韶》未九成,灵鸟不紆仪也。”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二出:“梨园职掌,宠倖徼天上,论《簫韶》九成奚让,试看彩凤来仪,太平有象。”
      (2).泛指美妙的仙乐。 唐 李绅 《忆夜直金銮殿承旨》诗:“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簫韶碧落齐。”  ——《漢語大詞典》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杯 bēi《國語辭典》

        杯 [ bēi ]

        1. 一种盛液体的器具。《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持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2. 竞赛优胜的奖品。如:「金杯」、「银杯」、「奖杯」。今多用「杯」字。
        3. 量词。计算杯装物的单位。如:「一杯水」、「两杯面粉」。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沆瀣 hàng xiè
        (1).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文选·嵇康〈琴赋〉》:“餐沆瀣兮带朝霞。” 张铣 注:“沆瀣,清露也。” 宋 洪咨夔 《幽芳晚凉倚窗观稼》诗:“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 谭作民 《噩梦》诗:“餐沙棠,饮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
        (2).引申指珍贵的饮料。 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之八:“乐报《簫韶》发,杯看沆瀣生。” 宋 史达祖 《齐天乐·赋橙》词:“沆瀣含酸,金罌裹玉。” 清 沈钧德 《〈元诗别裁集〉序》:“金盘餐沆瀣,花界食醍醐。”
        (3).谓彼此契合,意气相投。 清 冯桂芬 《重建张忠敏公祠记》:“盖有瓣香之诚,沆瀣之契焉。” 郑观应 《〈盛世危言〉序》:“约以有过相规,有善相辅,沆瀣诚相得也。” 孙中山 《祭夏重民文》:“ 黄冈 先烈, 花邑 尤多,君生是邦,气同沆瀣。” 柳亚子 《老友冯玉芳索诗奉赠两律》之一:“言谈新沆瀣,水乳旧交融。”参见“ 沆瀣一气 ”。
        (4).同“ 沆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澎濞沆瀣。” 司马贞 索隐:“滂濞沆溉。溉,亦作‘瀣’。”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索隐》《正义》并作‘溉’,盖旧本相承如是。《説文》无‘瀣’字,则作‘溉’者是也。”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脱鳞超沆瀣,翻翼集 蓬壶 。”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