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随百兽,率舞奉丹墀。

杨巨源唐代〕《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

文物京华盛,讴歌国步康。瑶池供寿酒,银汉丽宸章。
灵雨含双阙,雷霆肃万方。代推仙祚远,春共圣恩长。
凤扆临花暖,龙垆旁日香。遥知千万岁,天意奉君王。
鸳鹭彤庭际,轩车绮陌前。九城多好色,万井半祥烟。
人醉逢尧酒,莺歌答舜弦。花明御沟水,香暖禁城天。
赐宴文逾盛,徵歌物更妍。无穷艳阳月,长照太平年。
云陛临黄道,天门在碧虚。大明含睿藻,元气抱宸居。
戈偃征苗后,诗传宴镐初。年华富仙苑,时哲满公车。
化入絪缊大,恩垂涣汗馀。悠然万方静,风俗揖华胥。
玉漏飘青琐,金铺丽紫宸。云山九门曙,天地一家春。
瑞霭方呈赏,暄风本配仁。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
文雅逢明代,欢娱及贱臣。年年未央阙,恩共物华新。
垂拱乾坤正,欢心品类同。紫烟含北极,玄泽付东风。
珠缀留晴景,金茎直晓空。发生资盛德,交泰让全功。
间气登三事,祥光启四聪。遐荒似川水,天外亦朝宗。
代是文明昼,春当宴喜时。垆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
汉典方宽律,周官正采诗。碧宵传凤吹,红旭在龙旗。
造化膺神契,阳和沃圣思。无因随百兽,率舞奉丹墀。
睿德符玄化,芳情翊太和。日轮皇鉴远,天仗圣朝多。
曙色含金榜,晴光转玉珂。中宫陈广乐,元老进赓歌。
莲叶看龟上,桐花识凤过。小臣空击壤,沧海是恩波。
物象朝高殿,簪裾溢上京。春当九衢好,天向万方明。
乐报箫韶发,杯看沆瀣生。芙蓉丹阙暖,杨柳玉楼晴。
阊阖开中禁,衣裳俨太清。南山同圣寿,长对凤凰城。
日上苍龙阙,香含紫禁林。晴光五云叠,春色九重深。
赏叶元和德,文垂雅颂音。景云随御辇,颢气在宸襟。
永保无疆寿,长怀不战心。圣朝多庆赐,琼树粉墙阴。
化洽生成遂,功宣动植知。瑞凝三秀草,春入万年枝。
凤掖嘉言进,鸳行喜气随。仗临丹地近,衣对碧山垂。
渥泽方柔远,聪明本听卑。愿同东观士,长对汉威仪。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无因百兽率舞丹墀

无因(無因)wú yīn
(1).无所凭借;没有机缘。《楚辞·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託乘而上浮?”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梦至荒野,遇大河,欲渡无因。” 清 吴伟业 《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有待闻乾鹊,无因见皎蟾。”
(2).无故,无端。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世说新语·雅量》“ 宣武 与 简文 太宰共载”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帝﹞雅有局镇。尝与 桓温 、太宰 武陵王 晞 同乘,至板桥, 温 密勑令无因鸣角鼓譟,部伍并惊驰……帝举止自若。”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对坐论岁暮,絃悲岂无因。”
(3).犹无须。 唐 元稹 《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人欺翻省事,官冷易藏威。但拟驯鸥鸟,无因用弩机。” 唐 罗虬 《比红儿》诗:“轻小休夸似燕身,生来占断紫宫春。 汉 皇若遇 红儿 貌,掌上无因著别人。”  ——《漢語大詞典》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1.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2.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 像:他长得~他父亲。
  5. 姓。
百兽(百獸)bǎi shòu
众兽。《周礼·地官·囿人》:“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 汉 班固 《西都赋》:“六师发逐,百兽骇殫。” 唐 韩愈 《猛虎行》:“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儕。羣行深谷閒,百兽望风低。”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以其徒会猎园下》诗:“黄狐老兔最狡捷,卖侮百兽常矜夸。” 续范亭 《射猎》诗:“声威远播百兽惊,南山狐狸不敢出。”参见“ 百兽率舞 ”。  ——《漢語大詞典》
率舞 shuài wǔ
(1).相率而舞。《书·舜典》:“ 夔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孔 传:“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 唐 崔湜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诗:“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既听乐而率舞,亦仰德而来观。”
(2).表示庆贺升平。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偶朝会, 子京 因病謁告,以表自陈云:‘不获预率舞之列。’ 魏公 见之,殊不乐。”  ——《漢語大詞典》
奉 fèng《國語辭典》

奉 [ fèng ]

  1. 拱捧。《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2. 进献。如:「奉献」。《周礼·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3. 敬受。如:「奉命」、「奉谕」。
  4. 推崇、拥戴。如:「奉为圭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秦末大乱,东阳人欲奉婴为主。」
  5. 信仰、遵循。如:「信奉」。《左传·哀公六年》:「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
  6. 讨好、巴结。如:「奉承」。宋·无名氏《梅妃传》:「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个直言,并不肯阿谀趋奉。」
  7. 供养、侍候。如:「奉养」、「侍奉」、「奉亲」。
  8. 祭祀。如:「供奉」。《北史·卷二○·穆崇传》:「道武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唐·高郢〈再上谏造章敬寺书〉:「陛下奉先思孝,兴福除祸。」
  1. 官员的薪资。《汉书·卷八·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同「俸 」。
  2. 姓。如汉代有奉挥。
  1. 自己的言行与他人有关时的敬词。如:「奉劝」、「奉陪」、「奉送启程」。
丹墀 dān chí
(1).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 汉 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唐 李嘉祐 《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说唐》第五七回:“ 叔宝 来到丹墀,山呼万岁。”
(2).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泰伯祠 ﹞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歷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臺。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