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公望 gōng wàng
(1).可与三公的重要职位相称的名望。《南史·谢举传》:“上曰:‘ 举 非止歷官已多,亦人伦仪表,久著公望,悵恨未授之。’” 唐 白居易 《除许孟容河南尹兼常侍制》:“某官 许孟容 才志甚大,言论甚高,在臺阁间蔼然公望。”
(2).公众的希望;公众中的声望。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 张正甫 ﹞久处散地,实非所宜,乞以代臣,以副公望。”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节度﹞治声甚美,公望甚重。” ——《漢語大詞典》
(2).公众的希望;公众中的声望。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 张正甫 ﹞久处散地,实非所宜,乞以代臣,以副公望。”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节度﹞治声甚美,公望甚重。” ——《漢語大詞典》
掩 yǎn《國語辭典》
掩 [ yǎn ]
动- 遮蔽。《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红楼梦·第五七回》:「三人听说,忙掩了口,不提此事。」
- 关闭。如:「虚掩房门」。《南史·卷二六·袁湛传》:「席门常掩,三迳裁通。」唐·李白〈拟恨赋〉:「若夫陈后失宠,长门掩扉。」
- 停止。汉·班昭〈女诫〉:「是故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红楼梦·第一五回》:「贾赦等见执意不从,只得告辞谢恩回来,命手下人掩乐停音。」
- 袭击、偷袭。《史记·卷九○·彭越传》:「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隋书·卷七○·李密传》:「密发伏自后掩之,须陁众溃。」
能文 néng wén
善于属文。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宋史·文苑传四·萧贯传》:“俊迈能文,尚气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长洲 王惕甫 …… 乾 嘉 间号称能文,与 秦小峴 、 鲁絜非 、 龚海峯 、 武虚谷 诸君,旗鼓相接。” ——《漢語大詞典》
誓 shì《國語辭典》
誓 [ shì ]
名- 表明决心、矢志不渝的言词。如:「立誓」、「发誓」、「山盟海誓」。《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告诫。如:「誓师」。《书经·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国语·越语上》:「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 绝对。如:「誓不两立」、「誓不甘休」。
- 受命。《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
激 jī《國語辭典》
激 [ jī ]
动- 水势受阻而喷溅。如:「激起浪花」、「波涛相激」。
- 使有所感发或变化。如:「刺激」、「激励」、「劝将不如激将」、「激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 身体突然受到雨或冷水的刺激。《红楼梦·第三○回》:「他这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
- 言行率直、急切。如:「激切」、「偏激」。
- 强烈、急剧的。如:「激增」、「激涨」、「激战」。唐·李朝威〈柳毅传〉:「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 姓。如汉代有激章。
明诚(明誠)míng chéng
明哲真诚。 前蜀 杜光庭 《请驾不巡幸军前表》之二:“臣叨深睿奬,倍慊明诚,尘浼宸严,不任待责望恩迫切祷祈之至。”《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先皇帝诞膺天睠,光绍帝图,明诚动於三灵,德泽被於四海,方期偃革,遽嘆遗弓。”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致君 zhì jūn
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 尧 舜 上,再使风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 荆公 自以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尽底藴,欲成致君之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