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张建封唐代〕《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鼓声将近两龙

鼓声(鼓声)
唐 元稹 使东川 夜深行 夜深犹自绕江行,震地江声似鼓声。
唐 张建封 观竞渡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骈字类编》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1.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2. 加剧:疾大~。
  3. 疏导:~九川。
渐 [ jiān ]
  1.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2. 流入:东~于海。
急 jí《國語辭典》

急 [ jí ]

  1. 没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2. 不能等、亟待解决的。如:「急事」、「急件」、「急邮」。
  3. 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 因想把事情尽速完成而激动。如:「为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2. 令人著急。如:「考试铃都响了,还不见他人,真急人!」
  3. 忙于解决他人之事或困难。如:「急公好义」、「急人之难」。
  1. 迅速的。如:「急转弯」。《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
  1. 困难、严重的事。如:「告急」、「救急」。《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标 ( 標 ) biāo
标 [ biāo ]
  1. 树木的末端,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本。治~不治本。
  2. 记号:商~。路~。~记。~志。~尺。~语。
  3. 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明。~题。~价。~榜(原为揭示、表明;后引申为宣扬、吹嘘)。
  4. 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亦指优胜:锦~。夺~。
  5. 对一项工程或一批货物,依照一定的标准,提出价目,然后由竞争厂商选择,决定成交与否:投~。招~。
  6. 准的(),榜样:目~。~领(杰出人物)。
  7. 风度,格调:~格。
  8. 中国清末陆军编制的名称,约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团;亦用作计量军队的单位:一~人马。~下(➊总督、巡抚、提督等称归自己管辖的军队;➋下级武官对长官的自称)。
将近(將近)jiāng jìn
指数量等将要接近。 刘半农 《扬鞭集·梦》:“将近十年了,我还始终忘不了!”  ——《漢語大詞典》
两龙(兩龍)liǎng lóng
喻指两个豪杰。《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陈胜 项梁 之起,少年或谓 越 曰:‘诸豪杰相立畔 秦 , 仲 可以来,亦效之。’ 彭越 曰:‘两龙方鬭,且待之。’” 唐 王无竞 《北使长城》诗:“胡尘未北灭, 楚 兵遽东起。六国復嚣嚣,两龙鬭觺觺。”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1.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2.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4.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5.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1.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2.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3.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1.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目 mù《國語辭典》

目 [ mù ]

  1. 眼睛。如:「耳聪目明」、「鱼目混珠」、「赏心悦目」、「眉清目秀」。《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 条款、细则。如:「项目」、「条目」、「细目」。《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3. 列在书本前供方便查寻的条文。如:「书目」、「篇目」、「目次」、「四库全书总目」。
  4. 名称、标题。如:「品目」、「名目」、「题目」。
  5. 首领。如:「头目」。
  6. 生物学中分类的阶层名称。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称呼。《谷梁传·隐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瞬 shùn《國語辭典》

瞬 [ shùn ]

  1. 眨眼、眼珠转动。《列子·汤问》:「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1. 比喻短暂的时间。宋·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