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

戴叔伦唐代〕《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与君随亲族,奔迸辞故里。
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石壁转棠阴,鄱阳寄茅室。
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父子自相传,优游聊卒岁。
学成不求达,道胜那厌贫。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顷因物役牵,偶逐簪组辈。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念渠还领会,非敢独为师。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文艺天人际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2. 如此:偶~。不过~~。
  3. 那,其(指时间):~时。~后。
  4.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习 ( 習 ) xí
习 [ xí ]
  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学~。实~。
  2. 学:~文。~武。
  3. 对某事熟悉:~见。~闻。~以为常。
  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惯。积~。陈规陋~。
  5. 相因:世代相~。~~相因。
  6. 姓。
文艺(文藝)wén yì
亦作“ 文蓺 ”。
(1).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有隐於知理者,有隐於文艺者。”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祖父学无不涉,究测精微,文蓺之高,一时莫伦。” 明 汪道昆 《洛水悲》:“论君家文艺呵,真箇是人文纪纲。”《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
(2).指文学创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是以吐纳文蓺,务在节宣。”
(3).官名。即 唐 代所置之文学。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 王钦若 仲至 , 仁宗 时名儒, 原叔 之子,大臣荐文艺,召试学士院。”
(4).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曄 始传文苑, 隋 曰文学, 唐 曰文艺。”《新唐书》《金史》均有“文艺传”,记文艺家事迹。
(5).文学与艺术。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三:“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漢語大詞典》
旁 páng/bàng《國語辭典》

旁 [ páng ]

  1. 侧、边。如:「两旁」、「路旁」。唐·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2. 辅佐、帮助。《楚辞·屈原·九章·惜诵》:「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汉·王逸·注:「旁,辅也。」
  3. 汉字的偏旁。如:「立人旁」、「竖心旁」、「『张』是弓字旁的张,而非立早章。」
  4. 姓。如秦末有旁君。
  1. 侧面的。如:「旁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
  2. 别的、其他的。如:「旁人」、「没旁的话」。
  3. 歧出的。如:「主干旁枝」。
  4. 不正的、偏邪的。如:「旁门左道」。《荀子·议兵》:「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唐·杨倞·注:「旁,偏颇也。」
  1. 边侧的。表方位。如:「旁观」、「旁听」。《文选·张衡·西京赋》:「徒观其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
  2. 广泛、普遍的。如:「旁征博引」。《书经·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旁施勤教,恤慎刑狱。」

旁 [ bàng ]

  1. 依靠、临近。《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唐·颜师古·注:「旁,依也。」
究 jiū《國語辭典》

究 [ jiù ]

  1. 窮、盡。《說文解字·穴部》:「究,窮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2. 探尋、推求。如:「推究」、「研究」、「追根究底」。《晉書·卷三三·鄭沖傳》:「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
  3. 查詢、追問。如:「追究」、「既往不究」。唐·韓愈〈原毀〉:「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
  1. 到底、終竟。如:「終究」、「究竟」。《鏡花緣·第一三回》:「寒家在此雖住了三代,究係寄居,親友甚少。」

究 [ ​jiū ]

  1. (一)​之又音。
天人际(天人際)tiān rén jì
见“ 天人之际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