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随亲族,奔迸辞故里。
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与君随亲族,奔迸辞故里。
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石壁转棠阴,鄱阳寄茅室。
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父子自相传,优游聊卒岁。
学成不求达,道胜那厌贫。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顷因物役牵,偶逐簪组辈。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念渠还领会,非敢独为师。
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石壁转棠阴,鄱阳寄茅室。
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父子自相传,优游聊卒岁。
学成不求达,道胜那厌贫。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顷因物役牵,偶逐簪组辈。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念渠还领会,非敢独为师。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随亲(随亲)
宋书臧质传臣闻执药随亲非情谬于甘苦挥斤斩毒岂忘痛于肌肤 ——《韵府拾遗 真韵》
族 zú《國語辭典》
族 [ zú ]
名- 亲属。如:「家族」、「九族」。《晋书·卷一○○·孙恩传》:「孙恩字灵秀,瑯邪人,孙秀之族也。」
- 泛指同姓的人。如:「同族」、「宗族」。
- 人种的类别。如:「汉族」、「苗族」。
- 有共同属性的群类。如:「水族」、「甲族」、「贵族」、「火腿族」。《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唐·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古时刑罚连及罪人的家属亲人。《书经·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汉·孔安国·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 灭。唐·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丛聚、群集。如:「族居」。《尔雅·释木》:「木族生为灌。」晋·郭璞·注:「族,丛。」《庄子·在宥》:「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奔迸 bēn bèng
(1).逃散。《宋书·张畅传》:“ 胡盛之 偏裨小帅,众无一旅,始济 融水 , 魏国 君臣奔迸,仅得免脱。”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安禄山 陷 洛阳 ,士庶奔迸。” 清 顾炎武 《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诗:“况多锋鏑惊,早夜常奔迸。”
(2).犹奔涌。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夏潦时至,山水奔迸,交集於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三是以为诗歌的热烈的感情的奔迸,足以危害社会的道德与平和的那些怀着宗教精神的人们。” ——《漢語大詞典》
(2).犹奔涌。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夏潦时至,山水奔迸,交集於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三是以为诗歌的热烈的感情的奔迸,足以危害社会的道德与平和的那些怀着宗教精神的人们。” ——《漢語大詞典》
辞 ( 辭 ) cí《國語辭典》
- 「辭 」的異體字。
故里 gù lǐ
故乡;家乡。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臣得重赏,由如衣锦夜行;特望天恩,放臣皈国,还於故里,岂不是大王慈恩?”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题欧阳叔弼息斋》:“行者归故里,居者爱吾庐。”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呵,我所熟悉的山区--我们英雄的故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