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李白唐代〕《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穷通修短造化

穷通(窮通)qióng tōng
(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修短 xiū duǎn
(1).长短。指物的长度。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徐乃説其斤两之轻重,端匹之修短。”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故窊隆异等,修短殊姿,皆禀之自然,得诸造化。”
(2).长短。指人的寿命。《汉书·谷永传》:“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唐 杜甫 《寄薛三郎中据》:“余今委修短,岂得恨命屯。”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梦神》:“念修短荣枯皆已定,要成仁取义,鸿毛视死何轻。”
(3).长短。长处与短处。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指玷修短,评论美丑。”  ——《漢語大詞典》
造化 zào huà
(1).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晋 张协 《七命》:“功与造化争流,德与二仪比大。”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臟,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 清 恽日初 《观王石谷画山水图歌》:“灵想寂与造化通,幽襟独写溪山照。” 柔石 《二月》十七:“他死了!造化是没有眼睛的,否则,见到妇人如此悲伤的情形,会不动他底心么?”
(2).创造化育。《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明於阴阳所以造化,习於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虖当世之务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夫陶冶造化,莫灵於人。”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正是春天,又临夏暑,顷刻秋霜,逡巡冬雪。天地中造化,难晓难参。”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俯仰在天地之间呼吸乾元,造化的精神在我胸中濆涌!”
(3).福份;幸运。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他如今不来寻你,就是你的造化了。” 清 顾禄 《清嘉录·行春》:“观者如市,男妇争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著。’”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八:“反正戏票是先派出去的,咱们唱好了,是他们的造化;唱不好,活该!”
(4).指使得福。《西游记》第九八回:“这番造化了 八戒 ,便宜了 沙僧 。”《平山冷燕》第十八回:“父命讨饶,怎敢不遵。只是造化了这畜生!” 吴组缃 《山洪》三三:“嚯嚯!那个一仓一仓的!都造化 日本 人发财去了吧?”  ——《漢語大詞典》
夙 sù《國語辭典》

夙 [ sù ]

  1. 早晨。如:「夙夜匪懈」。《书经·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唐·孔颖达·正义:「夙,早也。」《文选·潘岳·秋兴赋》:「夙兴晏寝,匪遑厎宁。」
  1. 旧的、以前的。《西游记·第五二回》:「且休题夙话。」
  2. 平常的、一向的。如:「夙愿」、「夙志」。《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惟君明叡,平其夙心。」
  3. 饱学的。通「宿」。参见「夙儒 」条。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禀 ( 稟 ) bǐng《國語辭典》
  1. 「禀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