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剩水残山(賸水殘山)shèng shuǐ cán shān
语本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剩水,指人工池塘;残山,指假山。后多以“剩水残山”指山河残破的景象。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疎梅,料理成风月。” 元 杨维桢 《夜行船·吊古》套曲:“可惜剩水残山,断崖高寺。” 清 徐开任 《赠王太常烟客》诗:“挥毫欲写 云林 意,剩水残山不忍看。” 邵瑞彭 《北行杂诗》:“零欢断恨堂堂去,剩水残山得得来。”
谓零散的山水;残破的河山。常指经外来势力蹂躏的土地、景物。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落花飞絮成春梦,賸水残山异昔游。” 清 叶廷琯 《序伯索题所藏侯记原先生云都十七郎官印》诗:“賸水残山此逸才, 秬园 遗址亦蒿莱。” 魏家骅 《〈徐州二遗民集〉序》:“读二老遗集,其殆以贞臣烈士之苦心,收賸水残山之餘烬者乎。” ——《漢語大詞典》
谓零散的山水;残破的河山。常指经外来势力蹂躏的土地、景物。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落花飞絮成春梦,賸水残山异昔游。” 清 叶廷琯 《序伯索题所藏侯记原先生云都十七郎官印》诗:“賸水残山此逸才, 秬园 遗址亦蒿莱。” 魏家骅 《〈徐州二遗民集〉序》:“读二老遗集,其殆以贞臣烈士之苦心,收賸水残山之餘烬者乎。” ——《漢語大詞典》
异 ( 異 ) yì
异 [ yì ]
- 不同的:~乎。~说。~常。~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邪说”)。~化。~性。~样。大同小~。~曲同工。
- 分开:离~。~居。
- 另外的,别的:~日。~地。~国。~乡。~类。
- 特别的:奇~。~闻。~彩。奇才~能(特殊的才能)。
- 奇怪:惊~。诧~。怪~。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形-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形-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動-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