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执心(執心)zhí xīn
(1).犹秉性。 汉 刘向 《列女传·赵将括母》:“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北史·赵肃传》:“ 肃 久在理官,执心平允,凡所处断,咸得其情。”
(2).谓心志专一坚定。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 彭 为郡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 唐 顾况 《瑶草春》诗:“执心轻 子都 ,信节冠 秋胡 。” ——《漢語大詞典》
(2).谓心志专一坚定。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 彭 为郡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 唐 顾况 《瑶草春》诗:“执心轻 子都 ,信节冠 秋胡 。”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报国(報國)bào guó
为国家效力尽忠。 汉 马融 《忠经·报国》:“为人臣者官於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明 夏完淳 《六君咏·黄少保》:“亡 秦 虽不成,报国心已毕。” 徐迟 《牡丹》:“他( 李印光 )认为他看得很清楚,热血沸腾的爱国之情虽不是没有,杀敌报国却不是时候。” ——《漢語大詞典》
效节(效節)xiào jié
(1).献出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城 荡意诸 来奔,效节於府人而出。”
(2).尽忠。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効节明主。” 唐 权德舆 《建除诗》:“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明 高启 《卞将军墓》诗:“谁知効节者,不在清谈人。” ——《漢語大詞典》
(2).尽忠。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効节明主。” 唐 权德舆 《建除诗》:“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明 高启 《卞将军墓》诗:“谁知効节者,不在清谈人。”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忘躯(忘躯)
晋书周处传徇国忘躯贺敱诗负弩窃忘躯 ——《韵府拾遗 虞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