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竹林 zhú lín
(1).竹子丛生处。《山海经·大荒北经》:“﹝ 附禺之山 ﹞丘南, 帝俊 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观众树之塕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宋 曾巩 《思政堂记》:“平畦浅槛,桂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 清 吴肃公 《江氏双节妇诗》:“翩翩两黄鵠,飞飞共竹林。” 沈从文 《边城》十八:“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知道 翠翠 上山了。”
(2).“ 竹林七贤 ”的省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然 子夏 无亏於名儒, 濬冲 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子夏 , 孔光 字; 濬冲 , 王戎 字。 宋 苏轼 《和拟古》之二:“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由来竹林人,不数 涛 ( 山涛 )与 戎 ( 王戎 )。” 清 祝洵文 《夜集汤仁侯宅赠王元倩》诗:“怀旧竹林餘 向秀 , 山阳 邻笛意凄然。”
(3).鸟名。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通称》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崇寧 间有贡士自 同谷 来,笼一禽,大如雀,色青,善鸣,曰竹林鸟也。” ——《漢語大詞典》
(2).“ 竹林七贤 ”的省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然 子夏 无亏於名儒, 濬冲 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子夏 , 孔光 字; 濬冲 , 王戎 字。 宋 苏轼 《和拟古》之二:“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由来竹林人,不数 涛 ( 山涛 )与 戎 ( 王戎 )。” 清 祝洵文 《夜集汤仁侯宅赠王元倩》诗:“怀旧竹林餘 向秀 , 山阳 邻笛意凄然。”
(3).鸟名。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通称》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崇寧 间有贡士自 同谷 来,笼一禽,大如雀,色青,善鸣,曰竹林鸟也。” ——《漢語大詞典》
谅 ( 諒 ) liàng
谅 [ liàng ]
- 宽恕:~解(jiě)。~察。体~。见~。原~。
- 信实:~直(诚信正直)。
- 推想:~必。~已上车。
- 固执,坚持成见。
贤人(賢人)xián rén
(1).有才德的人。《易·繫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史记·太史公自序》:“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一:“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一个贤人若是甘心受苦难而一声不出,一个凡人就必须说出自己的苦难,以便自居为贤人。”
(2).浊酒的别名。《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唐 柳宗元 《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诗:“蒔药闲庭延国老,开罇虚室值贤人。” 宋 陆游 《对酒》诗:“气衰成小户,醅浊号贤人。”参见“ 贤人酒 ”。 ——《漢語大詞典》
(2).浊酒的别名。《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唐 柳宗元 《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诗:“蒔药闲庭延国老,开罇虚室值贤人。” 宋 陆游 《对酒》诗:“气衰成小户,醅浊号贤人。”参见“ 贤人酒 ”。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 姓。
酌 zhuó《國語辭典》
酌 [ zhuó ]
动- 斟酒、饮酒。如:「对酌」、「小酌」。《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 商量、考虑。如:「酌情」、「商酌」。《左传·成公六年》:「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 酒席、宴会。如:「喜酌」、「敬备菲酌」。《文选·鲍照·翫月城西门解中诗》:「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 酒。如:「清酌」。唐·王勃〈圣泉宴〉诗:「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主之道,以养天下也。」指歌颂武王之诗。本章二句为:「于铄王师,遵养时晦。」于,音乌,叹词。铄,美盛貌。遵,循、顺。时,是、此。晦,昧也,谓商纣。遵养时晦,在时局昏暗不明之际,明哲保身,养精蓄锐,不轻举妄动,以待成熟的时机。
无所(無所)wú suǒ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 枚乘 《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上不负汝,为此不祥,将死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漢語大詞典》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漢語大詞典》
苦 kǔ《國語辭典》
苦 [ kǔ ]
名- 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 难以忍受的境况。如:「诉苦」、「吃苦耐劳」、「受苦受难」、「苦中作乐」、「苦尽甘来」。
- 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 磨炼。《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患、怕。《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选·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旱。」
-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 艰辛、难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脸苦笑」。《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愁闷。如:「愁眉苦脸」。唐·李白〈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尽心尽力的。如:「苦劝」、「苦谏」、「埋头苦干」、「寒窗苦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